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PCR结合DNA测序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意义。 近年来由于抗菌素及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及糖尿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群体人数的增加,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率明显增高,发展成一种严重影响视力的感染性疾病,如不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往往导致严重后果。虽然临床病史及眼部体征有助于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但是,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可靠准确的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技术。现在临床上常用的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方法是建立在组织形态学和生理学基础上的KOH湿片法和角膜刮片培养法。KOH湿片法(The potassium hydroxide(KOH)wet mount)简便、快速,但操作中偶然性大、阳性率低,且不能鉴定菌种。角膜刮片培养法结果可靠,同时可鉴定菌种,但费时太长,对临床治疗指导意义不大。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诊断真菌性角膜炎具有快速、无创、灵敏度高的特点。但共焦显微镜需要病人密切配合,任何微小的眼球运动都会使图像模糊,不适合对儿童、体弱者和角膜穿孔病人进行检查。共焦显微镜进行的是形态学检查,不能鉴定菌种,而且价格昂贵,不易推广。 在就诊的第一时间明确诊断并给予合理的治疗是决定真菌性角膜炎预后的重要因素,自从1995年Alexandrakis等首次成功将PCR技术用于诊断镰刀菌性全眼球炎以来,PCR作为一项快速、灵敏、特异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新技术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真菌特异性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