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40年代,随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文书工作的历史上出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书工作。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出现标志着公文由为剥削阶级少数人服务到为工农多数人服务的根本转变,在中国文书工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运动以前,中国革命一再遭受挫折和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十月革命”把马列主义这个正确的革命理论传到了中国,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书中找到这个过程的演变轨迹,集中反映这一认识过程的文书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献。为了提高文书处理的质量与效率,在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机关和根据地政府还建立健全了包括文书保密制度、文书审核签署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和经验为新中国成立后文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也加速了中国文书工作从古代系统、近代系统向现代系统的转型。本文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梳理,对中共中央机关和根据地政府使用的文书种类进行了整理,对这一时期文书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了考查,对具体的文书体式、文书语用等进行了分析。试图在揭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全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绪论部分概述了前辈学者对于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论文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本文认为,把握一段历史进程,学术研究大体在两个方向上用力,一是还原,一是阐释。论文从档案文献出发,还原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还原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力图能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和层面作出学理性的阐释。顺着这一思路,本文分为六章予以具体探讨:第一章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的历史地位。本文指出,现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线,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走向。1840年以来,在西方挑战的持续冲击下,在民族危机所引起的强大生存压力下,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通过体制创新来改造中国,并为中华民族寻求新的历史出路。自此,中国历史摆脱了两千年治乱相替的“朝代循环”,展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发展走向。本文认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是现代化的产物,又是现代化的旗手、设计者和领导者。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文书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它全程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密不可分。本文还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还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初步阶段,过分地拔高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是不科学的。第二章呈现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的历程。本文认为,探讨文书工作的现代化历程,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照。一方面要在静态视角下将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另一方面还要在动态视角下关注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不同层面。本文紧扣文书“为谁写”(对象)、“为什么写(或为什么内容写、为什么工作写、为什么事写)”的根本问题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进行了三阶段划分,即:1921-1937年是第一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劳苦大众”、“为什么写一一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根本问题;1937~1945年是第二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中华民族”、“为什么写——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问题;1945-1949年是第三阶段,回答了文书“为谁写——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什么写——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的根本问题。在分阶段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每个阶段文书工作的面貌进行了梳理,对文书工作所体现的现代化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是观念现代化、手段现代化、制度现代化、组织现代化的进程。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除了上述四个层面外,还有一个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探讨文书工作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就是要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中文书种类、文书体式、文书语用的现代化问题。第三章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种类的现代化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机关系统和根据地政府系统文种使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不同阶段的文种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首先,社会的实际需要是文种产生、发展、消亡的根本动力;其次,生命力强的文种使用时间久、政务适应能力强;第三,这一时期的文种呈现出分工逐步明确、功能日趋明晰、数量逐渐简化的特点。此外,本文还对中国共产党机关和根据地政府文种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机关和根据地政府两个系统中相同的文种有二十种,不相同的有九种,这说明党、政机关的文种多是互通互用的,为新中国成立后确立党政机关公文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还对中国共产党机关文种的使用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首先,文书种类广泛、多样、创新,是近代后期文书所未曾有过的;其次,文种按照行文走向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废除了封建等级尊卑;第三,文种的使用频率不平衡,呈现两极趋势;第四,一些文种的功能相互交叉,使用范围无严格的界定,文种出现同名实异与异名同实的现象。第四章从文书载体规格的现代化、文书文面款式的现代化和文书结构程式的现代化三个方面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体式的现代化。本文认为,在封建社会,公文程式被纳入封建礼制的轨道后,公文不仅是处理政务的工具,还维系着礼仪背后的权力秩序。民国时期,公文的缮写程式,呈现出一个变化的过程:抬写格式逐渐被隐退,缮写字体也趋于一致,其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公文缮写程式在不同的行文方向中不再各不相同,公文程式对礼仪权力秩序的维系功能逐渐消弭。本文指出,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文书在文书载体规格、文书文面款式和文书结构程式三个方面较之于这一时间段的民国公文,又有了进步与发展,这些进步与发展使得文书处理政务的工具性能被凸显出来,文书程式日益简单、明了,文书处理更加迅速有效,文书效率开始成为核心的价值追求。第五章分“文书语言的白话问题研究”和“文书语言的套语问题研究”两个专题探讨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文书语用的现代化。本文指出,中国古代公文一直是官僚士大夫们的专属。晦涩的文言词汇、不加标点和分段的文面、带有强烈尊卑色彩的套语、无用费解的冗词赘语等等如同是一道道无形的屏障,制造出种种符号的区隔,将官僚士大夫与普通民众隔开,于是公文高高在上,更与平民大众无缘。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文书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革除“一切旧政权那一套”为手段,以完成“革命职务”为出发点:文书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书写文书一律使用标点符号;反对旧文书的繁文缛节、陈词滥调和等级观念;文书套语的使用更加简化。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文书语用的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文书祛魅化、去神圣化的现代性发展过程。本文也注意到了在文书语用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文书中部分字句的使用不符合现代的规范标准。本文认为,规范是动态的,它存在于特定的时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在的规范苛求过去的语言运用,这种由不规范向规范的发展过程也正是文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第六章对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化精神进行了探究。本文认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文书经过近30年的渐进发展,从格式到结构,从用语到文腔,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程式趋于简化,形式逐渐统一,意义趋于明确,白话终于推广,套语只留必要。封建文书的影子已不多见,现代文书的精神终于确立。本文指出,纵观近30年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文书的现代化进程主要呈现一种“简化”的趋势:文种的简化、句读行款的简化、结构程式的简化和文书用语的简化。中国共产党文书的简化趋势体现的是世俗化、平等化与大众化、工具化与效率化的现代化精神。“民主”与“科学”贯穿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文书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也正是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过程。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对本课题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在当代,调解这种传统而世界性的冲突管理方法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国社会、国际社会各种社会政治冲突管理的舞台之上。在社会政治冲突解决过程中,正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
<正>孙浩进撰文《国际传媒产业转移趋势与理论构建——基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指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传媒产品市场的国际化日益加深,正经历一场逐渐成规模的
<正>日本从事分度回转工作台生产的厂家有15个。工作台的传动方式有机械的、液压的和气动的三种,其中以液压的为最多。气动传动主要用于小型分度回转工作台。工作台的定位方
意象是我国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傩面具强烈的意象美特征,传递着大众质朴的情感及信仰的演绎轨迹,积淀了从远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信
分析了当前影响医学院校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因素,探讨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从如何把美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美育的措施。通过美育的正确实施,使学生
将德化高岭土应用于重金属废水和印染废水处理,并与膨润土、硅藻土进行比较.探讨了黏土用量、pH值、搅拌时间、絮凝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土对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
在现行年终考核机制中,考核人与被考核人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因而考核的结果往往导致逆向淘汰,并制造等级与帮派。民主考核的内容是非政治类事务,也是判断类事务,并且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广东省21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根据错位
经比较分析,唐宋时期的柘枝舞和朝鲜高丽时期的莲花台舞蹈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甚密,从一个侧面 可以窥见中韩两国文化上的亲缘关系。
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研究探讨生态型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创造自然和人类健康共存的、高品质的生态住区环境,使居住区成为当代人和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