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多数注水开发油田已陆续进入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同时,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储层不断被改造,非均质性加强,早期的水淹层评价方法已不再适用;此外,随着全球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石油工作者所面临的地质状况也越来越复杂,以上因素直接导致水淹层评价工作困难。在当前阶段,有针对性的建立一套精细、适合油田开发特征的水淹层评价方法是实现油田稳产、增产的根本手段,因此,开展水淹层测井资料综合解释方法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L油田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高产油田,1993年开始投产,2002年日产量达到12500立方米,随后含水率逐渐上升,产量下降:2000年Ⅱ期投产,目前注水开发21年,综合含水达到70%以上,原油为重质稠油,层间矛盾突出,注入水突进现象明显,非均质性较强,注水系统复杂。为控水稳油、避开强水淹层位,必须针对油田实际特点,通过技术攻关研究,开展水淹层测井综合评价研究,预测剩余油分布,进而更好的指导后期剩余油的深度挖潜。本文以L油田的实际地质特点、开发特点为基础,通过对岩石物理实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岩石物理相划分的方法,对研究区水淹层展开精细解释,通过研究取得如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和认识:(1)通过对研究区储层物性资料、铸体薄片资料、扫描电镜资料、录井资料、压汞资料等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区域的地质沉积状况、成岩相的特点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Ⅰ、Ⅱ、Ⅲ、Ⅳ共四种储层类型,Ⅰ类相为研究区储集物性最好的储层,主要为弱溶蚀相,以河口坝中上部、水下分流河道为主;Ⅱ类相储集物性较Ⅰ类差,主要为胶结相,以河口坝中下部、远砂坝中上部为主;Ⅲ类相次之,主要为充填相,以河口坝、远砂坝下部为主;Ⅳ类相物性最差,为压实相,发育于水动力条件弱的支流间湾。(2)通过对油层电阻率与储层物性参数进行分析,发现油层电阻率与储层有效孔隙度之间有着较好的相关性,从而建立了研究区的原始地层电阻率反演模型,通过在现场的应用,证明了反演模型的适用性。(3)根据建立的岩石物理相划分标准,对研究区的岩电实验资料以及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进行分类处理,建立了每一类相的岩电参数模型以及油水相对渗透率模型。各类相之间的岩电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油水相对渗透率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关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4)L油田的注入水变化复杂,初期注入海水,后期改为污水回注,目前注入来自馆陶组的地层水。针对研究区的实际特点,从地层导电机理出发,以岩石物理相为基础,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研究区的水淹层混合液地层水电阻率的动态评价方法,为水淹层的定量综合解释奠定了基础。(5)通过研究区部分新钻调整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受沉积韵律、井距、断层控制。在渗透率级差小于5的反韵律地层,水的重力影响占主导作用,表现为中下部水淹较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顶部;当渗透率级差大于5时,储层的物性影响占主导作用,表现为储层中上部水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下部;正韵律、均质韵律地层表现为中下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