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过渡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沿榆溪河带状组团式发展,至2010年,城市建成区规模达52平方公里,较1949年扩大13倍。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可持续发展,需对榆林城市空间演变规律进行研究,为城市适宜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榆林城市空间的演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引证、历史考察、空间分析等方法,梳理榆林城市演变背景,在时间序列上划分城市发展阶段,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阶段性特征、影响因素、发展模式及成因,把握榆林城市空间演变总体特征和机理,提出榆林城市空间发展对策。从城市空间发展地理基础、城市建制沿革、城市建设历程、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规划控制等方面入手,将榆林城市空间演变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单中心集聚阶段(1949年——1969年),城市建设局限在城廓内,居住、商业、工业企业、办公机构等集聚;第二个阶段为单中心轴向拓展阶段(1970年——1979年),城市中心在老城区,城市建设沿榆溪河东侧带状延伸,随着工业发展恢复,城市功能突破城廓向南、东拓展,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在榆林老城南部沿城市主干道集聚形成南郊工业区,东沙新城紧邻老城区东部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呈“一心三组团”格局;第三阶段为单中心跨越发展阶段(1980年——1999年),由于城市东部黄土沟壑区用地适宜性差的限制和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用地跨越榆溪河向西发展形成西沙新城,南郊工业区和东沙新城区规模扩大,旧城区中心地位依旧,城市空间结构呈“一心四组团”格局。第四个阶段为多中心组团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西沙组团规模扩大,空港新城启动建设,旧城更新,为城市文化中心,行政机构西迁,西沙行政中心形成,经济开发区成为城市新的经济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呈“三心六组团”格局。榆林城市空间演变总体呈现“带状延伸,组团生长”的特征,发展模式经历了单中心集聚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演变历程,各时期受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政策与规划控制、城市职能规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城市空间拓展表现为蔓延与跳跃相结合的特征。在发展中,应以合理的用地结构、区域生态安全、文脉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