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近几年随着风湿性心脏病的逐年下降,高血压、冠心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房颤的病因谱及流行病学特点已发生很大变化。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口服华法林可有效降低中风事件,目前对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进行规范抗凝的并不多。了解现阶段房颤病人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及用药情况对有效治疗房颤,最大限度降低中风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572例房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现阶段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2002年4月~2003年7月出院诊断为房颤的572例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详细登记及回顾性总结,所有房颤诊断都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阵发性房颤:间歇发作,可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发作持续时间多小于48小时,一般小于7天。持续性房颤:房颤不能自动转复,持续时间﹥7天。建立房颤病人的数据库,<WP=5>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一般资料:共登记住院房颤患者572例,其中,瓣膜性房颤215例,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7.6%,非瓣膜性房颤357例,占房颤病人总数62.4%。其中冠心病占31.6%,高血压病占28.3%,扩张性心肌病占6.7%,肥厚性心肌病占3.4%,先天性心脏病占1.4%, 病窦综合症占4.2%,甲亢占8.4 %,孤立性房颤占15.4%。各年龄组病例分配为:<30岁,5例,占0.9%。30~40岁,28例占4.9%。41~50岁,80例,占14%。51~60岁,129例,占22.6%。61~70岁,159例,占27.8%。>70岁,171例,占29.8%。有左心房超声记录的为543例,其中381例左房增大(>40mm),占70.2%。约22.8%有左室射血分数降低。阵发房颤238例( 41.6%),持续性房颤334例(58.4%)。2.房颤病人的栓塞事件及非瓣膜性房颤发生栓塞事件的高危因素。发生栓塞事件136例(23.7%),缺血性脑中风96例(16.8%),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40例,非瓣膜性房颤伴缺血性脑中风56例,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外周血栓、心衰。3.阵发房颤与持续性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的比较研究。阵发性房颤238例,持续性房颤334例。阵发房颤伴脑卒中32例,持续性房颤伴脑卒中64例。阵发房颤和持续性房颤病人在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LVEF<40%及抗凝治疗的病例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进行X2检验,比较两组脑卒中发生率,(P=0.089),提示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房颤的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4.抗栓及华发林抗凝治疗分析。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65例,脑血栓患病率16.3%,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217例,脑血栓患病率9.2%(P=0.041),提示华发林抗凝治疗的脑卒中患病率低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治疗。 瓣膜性心脏病中123例华发林抗凝。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伴脑栓塞危险因素268例,其中94例予华发林抗凝治疗。所有房颤患者中发生出血事件42例,其中口服华发林过程中出现的22例,Logistic回归分析:与口服华发林相关的出血危险因素为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结论:现阶段房颤病因已发生明显变化,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房颤发生缺血性<WP=6>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年龄≥75岁,心衰,外周血栓,应予积极抗凝治疗。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房颤的脑卒中率是相同的,要加强对阵发房颤的抗凝重视。口服华法林出血的危险因素有慢性肝病,收缩压≥160mmHg,年龄≥70岁,单纯监测INR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