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2008方案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简称急淋)患儿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以指导急淋患儿真菌感染的防治和化疗方案的改进。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8年4月-2014年12月期间新确诊并化疗的545例急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105例患儿发生121例次IFI,确诊10例,临床诊断31例,拟诊80例。并对121例次IFI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病原菌、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IFI发生率为19.3%(105/545)。高危患儿的IFI发病率(28.7%)明显高于标危患儿的(15.5%)。标危和中危患儿IFI主要发生在诱导缓解及早期强化治疗阶段(57.3%),高危患儿IFI主要发生在巩固治疗阶段(50.0%)。2.IFI的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胸部CT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太典型。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ANC<0.1×109 L-1)占81.0%(98/121),持续粒缺(粒缺持续时间>14天)占52.9%(64/121)。G实验阳性率为36.5%(27/74),GM实验阳性率为18.3%(11/60)。3.在10例确诊的IFI病例中,曲霉菌属占10%(1/10),念珠菌属占90%(9/10),其中白色念珠菌占55.6%(5/9)。4.IFI的治疗有效率为86.8%(105/121),粗死亡率为16.2%(17/105),IFI相关死亡率为11.4%(12/105)。年龄<1岁或≥10岁、危险度分级为高危、CRP>82 mg.L-1、感染部位为消化道是IFI的死亡高危因素。结论:IFI是导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危患儿、处于化疗的诱导缓解阶段及高危的巩固治疗阶段、严重粒缺、持续粒缺是发生IFI的主要高危因素。IFI的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IFI的常见致病菌为白色念珠菌。IFI的治疗有效率为86.8%,粗死亡率为16.2%,IFI相关死亡率为11.4%,加强预防、早期诊断、有效的抗真菌治疗方案是提高IFI疗效的关键。当IFI患儿年龄<1岁或≥10岁、危险度分级为高危、CRP>82 mg.L-1、感染部位为消化道时需加强抗真菌治疗,以改善患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