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化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这些年来已经成为学术界不争的事实,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问题。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对于调节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青藏高原地处世界第三极,其地理位置独特,地处青藏高原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往往十分敏感。由于这一特性,其对于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具有不可忽视的反馈调节作用,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很大的影响潜质。全球气温变暖背景下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及后果是当下学术界的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目前对于青藏高原不同类型湿地生态系统增温及大气氮沉降影响下温室气体排放响应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本文以青藏高寒地区不同类型的自然湖滨湿地、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尝试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观察研究模拟增温施氮状态下三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规律及对比,探讨湿地生态系统中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关键因子及其可能的调控途径,并以此为从事于湿地保护及恢复的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研究开展于中国青海省海北州境内的青海湖流域小泊湖湿地及刚察县依克乌兰高寒湿地这两座高寒湿地系统通量观测站,研究湿地类型包括自然状态下青海湖水位下降后遗留下来的沼泽草甸湿地及刚察县瓦颜山沙柳河源湿地。于2016年5月至9月期间,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两种类型湿地在时空动态变化下进行CO2、CH4和N2O通量排放的测定。并进行增温处理,氮添加处理和增温施氮交互处理,且与自然状态形成对照。研究发现在测定期间,总体上,两类湿地土壤三种主要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通量均表现为排放作用。在生长季期间两块试验地中共进行了增温、施氮、增温施氮交互及自然状态4种处理,增温处理下对土壤CO2排放通量有一定的提升,增温施氮交互处理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提升较为明显,综合来说CO2排放量:增温施氮区>增温区>施氮区>对照区。施氮、增温施氮的土壤N2O与CH4排放通量显著高于自然对照组。在生长季茂盛的7月与8月,湖滨湿地的CO2和N2O的排放量大于河源湿地,在生长季初期与生长季末期差异并不显著。对于CH4排放通量来说,在夏季经常处于淹水状态下的湖滨湿地明显大于河源湿地,在两类湿地生态系统之间CH4通量排放差异显著。在时空变化方面,不同时间尺度下来看,日变化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天之中,温室气体排放常在12点、3点达到峰值,在早晚日出日落时为低值。而对于季节来看,随着生长季的开始,温室气体排放逐步增大,在生长季茂盛的7月8月达到峰值,之后排放速率逐步降低。季节温度,水份,日照时间,植被生长状态等因素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综合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