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中医院何华教授门诊头痛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头痛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及用药情况,总结其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为头痛的中医诊治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何华教授诊治头痛患者病例272个。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5.0及SPSS Modeler 18.0进行统计分析,对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描述性分析,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河南省中医院何华教授门诊头痛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头痛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及用药情况,总结其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为头痛的中医诊治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何华教授诊治头痛患者病例272个。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5.0及SPSS Modeler 18.0进行统计分析,对性别、年龄、病程进行描述性分析,高频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类进行频数频率分析,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1)性别:男性75人,占比27.6%;女性197人,占比72.4%。2)年龄:患者中最小年龄14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为42.86岁。青年人(18-45岁)161人,占比59.2%,中年患者(46-69岁)97人,占比35.6%,老年患者(69岁以上)10人,占比3.7%,青少年患者(13-17岁)4人,占比1.5%。3)病程:2个月以下频数为181,占66.5%;2-6个月频数为49,占18.0%;6个月以上频数为42,占15.5%。2药物统计分析1)频数频率统计:本研究共纳入272个处方,录入178味药物,使用频数≥50次为高频药物,共30味。依次为:生甘草、炒麦芽、茯苓、醋延胡索、赤芍、陈皮、竹茹、当归、炒莱菔子、川芎、白芍、牡蛎、茯神、龙骨、炒酸枣仁、首乌藤、连翘、香附、天麻、菊花、炒山楂、生地黄、炒鸡内金、白芷、钩藤、石决明、合欢皮、栀子、夏枯草、黄芩。2)四气统计:高频药物中无热性药物,共有温、平、寒、凉四种药性。依次为:平性(1612次)、寒性(1037次)、温性(779次)、凉性(72次)。3)五味统计:高频药物中包含甘、苦、辛、酸、咸、涩、淡7种属性,依次为:甘味(2212次)、苦味(1158次)、辛味(1001次)、淡味(322次)、酸味(297次)、咸味(177次)、涩(111次)。4)归经分析:高频药物十二经均有涉及,依次为:脾经(2103次)、肝经(1850次)、心经(1286次)、肺经(1209次)、胃经(1021次)、胆经(620次)、肾经(509次)、大肠经(242次)、小肠经(235次)、心包经(204次)、三焦经(163次)、膀胱经(74次)。5)药物分类:高频药物共分为10类,依次为:消食药(531次)、补虚药(530次)、清热药(517次)、安神药(385次)、平肝息风药(332次)、利水渗湿药(322次)、活血化瘀药(319次)、理气药(263次)、化痰止咳平喘药(152次)、解表药(149次)。6)药物关联规则统计分析:二项关联集共3个,分别为:牡蛎-龙骨、生甘草-白芷、首乌藤-合欢皮。三项关联集共8个,分别为:生甘草-炒莱菔子-茯苓、牡蛎-龙骨-生甘草、牡蛎-龙骨-炒麦芽、生甘草-连翘-炒麦芽、生甘草-连翘-茯苓、牡蛎-龙骨-茯苓、生甘草-香附-当归、牡蛎-龙骨-茯神。四项关联集共10个,分别为:生甘草-炒莱菔子-陈皮-茯苓、生甘草-炒莱菔子-竹茹-茯苓、生甘草-炒莱菔子-茯苓-炒麦芽、生甘草-川芎-当归-炒麦芽、牡蛎-龙骨-炒麦芽-生甘草、牡蛎-龙骨-茯苓-生甘草、生甘草-炒莱菔子-醋延胡索-茯苓、生甘草-连翘-茯苓-炒麦芽、生甘草-川芎-当归-醋延胡索、生甘草-川芎-当归-茯苓。7)药物系统聚类统计分析:常用药对有11对,分别为:牡蛎-龙骨,钩藤-石决明,陈皮-竹茹,首乌藤-合欢皮,陈皮-炒莱菔子,天麻-钩藤,茯神-炒酸枣仁,栀子-黄芩,茯神-首乌藤,天麻-栀子,赤芍-当归。聚为3类,第1类为:牡蛎、龙骨、首乌藤、合欢皮、茯神、炒酸枣仁、钩藤、石决明、天麻、栀子、黄芩、夏枯草、菊花;第2类为:陈皮、竹茹、炒莱菔子、茯苓、炒鸡内金、连翘、炒山楂;第3类为:赤芍、当归、川芎、生地黄、醋延胡索、香附、白芍、白芷、炒麦芽、生甘草。结论:1头痛患者女性多见,年龄以青年人为主,病程持续时间短。2何华教授治疗头痛原则为从肝、脾胃论治,应用风药、引经药。3头痛用药规律:性味以甘苦平为主,归经以脾、肝、心经为主,药类以消食药、补虚药为主,常用药对11对,药物组合18个。4聚类处方有3类,与何华教授常用方天麻钩藤饮、保和汤、川芎茶调散、四物汤相对应。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观察温补脾肾方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外周血象、骨髓抑制程度和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温补脾肾方对AL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及可能存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中医药防治化疗后副作用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60例患者在河南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脾肾阳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化疗治疗,必要时给予常规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化疗及常规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温
目的:基于中医“辨体论治”思维,评价养阴调糖饮治疗2型糖尿病阴虚质的临床疗效,为形成安全有效的专体专方及优化纯中药治疗T2DM“三辨诊疗模式”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门诊66例2型糖尿病阴虚质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饮食、运动等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养阴调糖饮日1剂,水冲200ml,早、晚两次温服;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0.5g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牛学恩教授治疗心下痞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牛学恩教授治疗心下痞用药经验及学术思想,完善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为临床运用腹诊治疗心下痞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牛学恩教授于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中医院诊治的心下痞患者。严格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500例心下痞患者,并将其首诊处方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目的:收集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症状、舌脉等信息,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总结GAD的中医证型,为今后GAD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思路。方法:收集开封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就诊的GAD患者病例,统计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症状、舌脉等信息;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所有入组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中医证型。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的327例GAD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222例,男女比例为
<正>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的下肢病变的总称,严重者或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是糖尿病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为了更好地研究糖尿病足的治疗,掌握最新动态,我们总结了近5年来各级杂志上有关糖尿病足治疗的中医报道36篇,对其采用的方法、药物进行分析,以利寻找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药物及方法。
目的:研究鸟巢式护理在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0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均采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鸟巢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总胆红素水平、游离胆红素水平和睡眠时间。结果:干预
目的:观察通脉祛浊散治疗痰瘀互阻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与西医常规治疗效果的比较,评价通脉祛浊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12-2021.10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对象共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予通脉祛浊散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疗程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各自的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
目的:探讨强化风险护理联合行为干预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儿科2019年8月—2021年4月收治的8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强化风险护理联合行为干预,两组均持续随访1个月。对比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母乳喂养情况、康复情况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4.55%)低于对照组(18.18%),
目的:通过对比2型糖尿病(T2DM)(肝郁脾虚证)患者、T2DM伴焦虑抑郁状态(肝郁脾虚证)患者和健康人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结构等,阐明三者肠道菌群的特征,进一步分析T2DM伴焦虑抑郁状态(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性,探索T2DM伴焦虑抑郁状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以期为T2DM患者的心身同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肝郁脾虚证的本质寻找生物学基础,并为研究T2DM伴焦虑抑郁的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行为护理的应用价值以及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南昌市进贤县人民医院纳入黄疸新生儿共78例,按照数字标记方式,将其随机分为不同组别,行为护理组(采用行为护理)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各39例,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外周血检验指标、护理优良率、护理满意度、新生儿喂养情况等指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外周血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总胆红素(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