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时期(1840-1949),陕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及后期战时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特定背景,形成了一批类型丰富、特征显著的陕北近代建筑。这些建筑,基于多层次生态过渡区,农耕为主,游牧为辅;形成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带,以传承中原文化为主,异域文化为辅,并与近代传入的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后又受到战时根据地影响。在特殊的地理、文化及历史影响下,形成并演变的陕北近代建筑,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研究意义。论文针对陕北近代建筑的特殊价值,突破了按建筑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的单一化研究集成方法,采用了以兼并历史文化基线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论文首先对陕北近代建筑发展与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其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出了陕北近代建筑文化由“西方化导入”、“民间化渐变”、“红色化探索”等时空元素主导和交融的发展演变历程。其次,基于陕北近代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分别对这三个时期的近代建筑进行了分类研究,针对性的对建筑的空间分布、典型实例、建筑特点进行了数据统计及分析,并对关键建筑实体进行了测绘。再次,在作者及其组队长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陕北近代建筑从建筑风格、建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特征以及建筑技术特征等四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陕北近代建筑的特征。最后,对陕北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路径、演变特征及其动因进行分析,全面系统的认知陕北近代建筑的形态及演变。通过对陕北近代建筑发展的研究,论文确定了陕北建筑在近代时期的“基本模型”:在建筑形态中的“四种风格”和“五种空间模式”,在建筑造型中的“折中”设计手法,在建筑技术的“本土”和“先进”共存,总结陕北近代建筑特征的基因库。论文提出了陕北近代建筑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演变特征,演变路径是多链条的,即西方化导入、民间化渐变及红色化探索的三条线索,为探索中国近代时期,典型本土化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建筑的发展、演变提供了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