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_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结构功能框架之下的中间阶层的消费行为研究,较为集中的将研究重点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制度的作用。事实上,作为个体实现社会关系的结婚消费,既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消费直接反映城市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多元文化习俗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结婚消费也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乃至该时期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和扩张,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消解传统的二元社会,作为催生物的中间阶层势不可挡地扮演了日渐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甚至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他们大多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素质较高,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有宽广的知识面,收入稳定,追求独立、完整的大学精神,可以说,高校教师能够有效的代表社会的中间阶层。研究力求针对以往结婚消费发展过程中解释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展现全景式的深入追踪访谈,力图摆脱以往单纯计算成本增加的片面的结构功能主义取向,运用区隔和融合理论的分析框架,糅合阶层理论的分析视角,以转型期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结婚消费为切入点,以代表中间阶层的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解析消费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变迁。基于此,研究者界定并拓展了结婚消费的内涵,结婚消费既体现出婚姻过程中的主观选择,也同时强调了客观建构,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将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研究视角作为透视中国社会阶层发展状况的一个切入点,选取婚姻匹配、场域惯习、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等多重视角,展现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下中间阶层的结婚消费实践,揭示出在中国传统与现代兼容促进的进程中,中间阶层的角色是如何通过结婚消费彰显“品味”、建构“文化”、认同“自我”、寻求“身份”及再生产社会关系的,力争对中间阶层的消费理论研究的领域有所创新,并讨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采用社会分层、符号学、异化以及后现代性的视角将消费理论按照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异化消费、导向消费、符号消费以及文化资本消费的特征,梳理了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脉络,从个人的消费动机、社会功能、阶层基础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解释,指出韦伯的“社会圈子”、凡勃伦的“炫耀消费”、齐美尔的“时尚消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和布迪厄的“品位区隔”,都是由个体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内化而成的阶层意识,构成了不同阶层的消费实践,成为社会认同的必要手段和区分社会群体地位的个性表征。同时通过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文化、消费观念的区分,透视了国内中间阶层消费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消费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推进了中国消费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进程,充分体现了理论觉醒和现实关怀。最后从功能视角、意义维度、影响因素方面,运用本土化的婚姻支付理论回顾了中国特色的结婚消费现状,引出了对结婚消费行为的关切点,为考察以高校教师代表的中间阶层结婚消费情况的重要维度做了理论铺垫。为使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尽力丰富受访对象资料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兼顾学历背景、学科差异、家庭收入、年龄差距、职务差别甚至男女比例等因素,选取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位于全国前十的省会城市C市,月收入≥5000元,受教育经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300份问卷调查、53个深入访谈和2个典型个案的详细分析,着重研究他们的结婚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结婚消费情况的变迁,了解到当代社会结婚消费的现状及特点,即结婚消费项目繁多,消费总量激增,形成一种身不由己的“啃老”消费。同时,女方家庭的经济投入也呈现出与男方家庭平等的趋势,共同给予新家庭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中体现出生存必需型消费向精神发展型消费的转变,单纯物品消费转向复杂符号消费的逻辑,喜爱从众风消费转向偏好个性化消费的趋势和节俭仪式性消费向理性享受型消费的延伸等特点。通过对典型高校教师结婚消费和两代高教人结婚消费个案的真实写照,透析了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本质,即注重优秀家庭文化的传承,增强婚姻责任感,回归亲密关系的建构与强化。同时通过一个中间阶层家庭三次结婚消费的全景重现,揭示了转型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影响下的两代人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碰撞与传承,既有父代传递消费惯习的正向社会化,也有子代反射新技能新观念的反向社会化,协调孕育新的消费方式。从而得出影响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逻辑因素,即传统文化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内在规范”;代际传承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坚强后盾”;职业约束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无形准绳”;收入水平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有形制约”;福利制度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稳定保障”。基于此,得出结论: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表征着区隔与融合。从消费行为与关系网络的互动上看,消费行为表达了中间阶层的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建构,不仅形塑了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也成为其彰显多元个性、表征生活方式、展现社会身份的有效工具。无论是消费时空、消费代际和消费阶层都体现了中间阶层更注重消费行为的符号意涵,加强了社会分化,从而带来了社会区隔。从阶层品味和身份认同的拓展上看,中间阶层的消费文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融合,消费观念表现出奢侈与节俭并存的理性选择的融合,消费行为展示了身份与品位互构的阶层特征的融合。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形塑社会网络的力量,消费已经成为了整合社会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的手段。某种程度来说,消费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隐匿了重要的社会等级关系。因此,研究通过近距离的访谈和调查,深入接触高校教师们的真实生活世界,考察具体的结婚消费过程,针对中间阶层结婚消费的前卫姿态,和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社会功能等期待,真正的理解和解释转型期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消费行为,它不再只是社会成员基于特殊需求、购买动机或者消费偏好的个人行为,也不再只是彰显成员自身可支配资源的理性算计过程,更是形成与展现行为认同与符号表征的重要社会活动,其背后的真正意涵是不同群体间的区隔逻辑和对所属群体高度认同的融合机制。同时,反思如何构建和谐的婚姻关系,寻求婚姻的实质,笑对岁月的流逝,回归本真的幸福,建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和谐的生活方式,并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以期回归及强化亲密的婚恋关系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飞快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元素不可或缺,中国经济也步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充分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诠释“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引领先进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中间阶层的积极力量,以期对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原理"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要结合"原理"课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课程教学特点,注重其思想原则的"三进"。永远"不忘初心"、坚持"人民中心"和拥护"
电子商务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涉及到了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门学科,是一门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我国互联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概述(1)我国互联网信贷市场现状概述在巨大市场需求和相关技术支撑下,互联网信贷平台自2007年引入我国后,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至2017年,
期刊
本文是课题《住房置业担保行业风险管理研究与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从衡量风险的量化指标出发,分析住房置业担保行业所面临的关键风险,从公司内部。对风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市场体制不断深化,民营企业从萌芽到壮大,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无论在民营企业的数量,还是其对GDP、就业、财税等方面的贡献,都超出了国
为理解医生的情绪工作要求导致离职倾向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工作负荷强化情绪表现规则导致工作倦怠并作用到离职倾向的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对18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民工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农民工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以东莞的农民工文化生活为例,他们的身份基本是处于"不工不农、不城不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