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皮素Pluronic P123/F68混合胶束的制备及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来源 :河北北方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h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胶束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自发形成的新型纳米递药系统,由疏水性内核以及亲水性外壳组成。内核作为载药容器,能够增溶脂溶性药物;外壳可保护胶束不被体内网状内皮系统识别和摄取,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并保证其稳定。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不同,嵌段共聚物毒性很低且更加安全,可以作为抗癌、抗炎、基因治疗药物的载体。本文以槲皮素标准品为原料药,Pluronic P123以及Pluronic F68为辅料,制备载槲皮素Pluronic P123/F68混合胶束,以改善槲皮素水溶性差的缺点,考察该混合胶束的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槲皮素Pluronic P123/F68混合胶束的制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薄膜分散法制备聚合物胶束。以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单因素分别考察投药量、P123质量分数、旋转蒸发温度、水浴温度、水相用量对处方的影响。经(L9(34))正交实验优化处方。得到优化后处方为:投药量20 mg,P123质量分数50%,水化温度40℃,水相的用量5 mL。处方验证结果显示,槲皮素混合胶束包封率为(94.25±2.13)%,载药量为(8.61±0.18)%。2.槲皮素Pluronic P123/F68混合胶束理化性质以及体外释药评价透射电镜观察槲皮素混合胶束的外观;Malvern粒度分析仪测得胶束的粒径、电位;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差势扫描量热法考察胶束物化特性。优化后制备的胶束外观呈球形;粒径为(77.88±1.07)nm,电位为(-17.12±1.29)mV;临界胶束浓度值为0.338 mg·m L-1;差势扫描量热法验证胶束已形成。选择4%甘露醇为保护剂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胶束的冻干剂,考察其稳定性。常温保存胶束溶液4天后渗漏率为20.04%,4℃保存冻干制剂1个月后渗漏率为2.67%,初步显示冻干制剂稳定性良好。用体外透析法考察胶束释放行为:含1%吐温-80的生理盐水为释放介质,释放温度37℃,转速为100 r·min-1,游离槲皮素溶液为对照。结果表明槲皮素胶束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动力学,拟合方程为:F=6.735·t0.5(Rsqradj=0.9604,AIC=75.5840);游离槲皮素释药行为符合First-order方程,拟合方程为:F=100·[1-Exp(-0.379·t)](Rsqradj=0.9555,AIC=46.7969)。混合胶束能够使槲皮素释放缓慢。3.槲皮素Pluronic P123/F68混合胶束在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本文在已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基础之上,以槲皮素溶液(自制)为参照,考察并对比大鼠尾静脉注射槲皮素混合胶束后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经PK Solver软件处理。大鼠尾静脉注射槲皮素溶液剂以及混合胶束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二室模型,槲皮素混合胶束与溶液剂的消除半衰期为34.88 min与30.47 min,清除率为0.026 mL·min-1与0.037 mL·min-1,因此槲皮素胶束能够减少药物在体内的消除。统计矩结果显示,槲皮素混合胶束与溶液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inf为289.52μg·mL-1·min与192.86μg·mL-1·min,平均滞留时间MRT为27.06min与11.22 min。两种制剂多数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甚至极显著性(P<0.01)差异。经研究证实,Pluronic P123/F68混合胶束能够提高槲皮素水溶性,使药物释放缓慢;通过静脉注射能够降低槲皮素体内药物清除率,延长了消除半衰期,增加了药-时曲线下面积。因此,该剂型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社会责任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公立医院社会责任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基于此,文章系统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公立医院社会责任的内容、信息披露、评价体系及报告
模切机作为实现模切压痕的主要设备,在包装、印刷行业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校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切机构驱动方式,即通过气液增压系统驱动平压平模切机构下平台的上下往复
一旦从文化系统的高度来审视科学技术本身,采取理性(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的方式,把握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并对科技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就能在此基础上,探究科学技术以实验室这
制药反应工程课程的教学坚持了制药工程与制药工艺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本文通过反应器在制药工业上的应用举例,以及制药工业反应器的开发、选型及设计,详细阐述了这一教学理念。
新时代下加强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是促进我国高耗能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工作,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应实现耦合乃至协同发展。本文构建了高耗能企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系统评价
专业导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性质和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及早规划自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导航作用。本文以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为例,分析了其专业导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