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融资模式—资本结构—治理结构”的逻辑链条,不同的融资模式决定了不同的治理结构格局,事实上,在市场主导型(Markets-oriented systems)和银行主导型(Banking-oriented systems)的金融制度安排下,相应的公司治理模式存在显著的分野;而根据产业组织学的“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不同的治理结构又决定了不同的经济绩效。因此,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治理结构呢?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异表现,德日模式和英美模式两大公司治理模式分别受到推崇,但是,关于两大范式的业绩,并没有实证数据和理论分析说明哪一种更优,故而,一国公司治理模式及相对应的金融模式的选择可归结为一个方法论上的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日模式和英美模式两大公司治理模式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趋同化趋势。或许,正如单个治理机制的过度使用对企业的绩效甚至会产生负面效果—因为单个治理机制的边际效果是递减的,不同的治理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相互替代的效应,最优的治理机制应是不同治理机制的组合—一样,我们目标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同样应顺应两大公司治理模式的融合趋势,借鉴不同治理模式的相应优势以构造合意的公司治理模式。当然,鉴于“路径依赖效应”(Path-dependence effect)的存在,在合意的公司治理模式的构造过程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文化传统、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等诸多基因的特殊性。 鉴于此,本文运用比较金融学的视角,以公司治理为切入点,在对公司治理的典型范式进行比较和国际趋势予以把握的基础之上,试图对有关我国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宏大命题做出回答。本文结构安排大致如下:引言部分扼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相关研究现状;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关于公司治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公司治理涵义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架构;第二章则对公司治理的两大典型范式进行了比较,主要侧重于相应的特征及优劣比较;第三章介绍了国际范围内公司治理模式的趋同化,并从公司治理内部结构的融合和外部结构的借鉴两方面进行了剖析;第四章则以上市公司为例,对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从而为目标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五章在上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