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脾肾双补方药、单纯补脾方药以及补肾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补脾及补肾方药进行对比,评价脾肾双补方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以达到更好地从理论上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方法 选择90例经骨密度检查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补脾方、补肾方和脾肾双补方治疗,治疗6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血尿生化指标变化、股骨颈部及腰椎侧位L2~4骨密度的变化。 结果 1.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原发性骨质疏松腰脊疼痛、脊背叩痛、下肢痿软、畏寒肢冷、疲乏无力等症状积分总值有显著性差异。治疗6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 补脾组>补肾组>脾肾双补组 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2.三组治疗前后在血磷、血钙方面均没有明显变化, 3.血碱性磷酸酶(ALP),脾肾双补组与补肾组在治疗后呈显著意义上升,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4.尿钙/尿肌酐(Ca/Cr)比值,脾肾双补组与补肾组治疗前后均呈有显着意义下降,补脾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组间比较脾肾双补组与补肾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脾肾双补组与补肾组治疗前后比较,24小时尿钙显著降低。 5.补肾治疗组及脾肾双补组腰椎侧位BMD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优于补脾组,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6.补肾治疗组及脾肾双补组股骨颈部BMD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且脾肾双补组>补肾治疗组>补脾组 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补脾组治疗前后两个部位BMD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三种方法均能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补肾法和脾肾双补法效果好、显效快,且脾肾双补法对临床症状的远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补肾法;脾肾双补法可降低24小时尿钙及Ca/Cr比值,改善了患者负钙平衡状态;脾肾双补法可明显提高股骨颈及腰椎BMD,但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