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CT、MRI和18FDG-PET-CT对鼻咽癌局部区域病灶范围、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及GTV大小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计划的设计提供最优的影像学检查和靶区勾画建议。方法:连续选取放疗科从2006年9月至2006年11月,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34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在未作任何抗肿瘤治疗之前,采用统一的体位及固定方法,行头颈部的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全身18FDG-PET-CT三种检查。首先分别阅片确定肿瘤范围(包括鼻咽癌局部区域病灶范围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分期,然后分别根据CT、MRI和PET-CT图像勾画GTVnx。结果:(1)MRI在显示鼻咽癌局部区域病灶范围方面比CT和PET-CT清楚,咽旁间隙、头长肌侵犯和咽后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MRI明显高于CT和PET-CT;三种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出无显著性差异,PET对部分最短径<10mm淋巴结可诊断阳性;(2)相对于CT检查,MRI使41.18%(14/34)病例的’92福州分期的T分期发生改变,其中13.53(8/34)为升级,17.65%(6/34)为降级;使26.47%(9/34)病例的UICC/AJCC分期的T分期发生改变,其中20.59(7/34)为升级,5.88%(2/34)为降级;(3)对于GTVnx,GTVCT、GTVMRI、GTV2.5和GTV45分别为27.31±15.53cm3、26.30±17.93cm3、18.43±12.93cm3、13.20±11.22cm3,GTVCT\GTVMRI与GTV2.5\GTV45间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局部早期病例(T1、T2)的GTVnx,在CT上勾画的体积大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而对于局部晚期病例(T3、T4),在CT上勾画的体积小于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肿瘤侵犯范围方面,MRI、CT和PET-CT在发现头长肌、咽旁间隙侵犯和咽后淋巴结转移上,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意义;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MRI较CT无明显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头长肌、咽旁间隙、颅底骨质、副鼻窦、海绵窦侵犯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表现上,MRI显示更清楚,PET-CT无优势;PET对部分最短径<10mm淋巴结可诊断阳性。(2)靶区勾画方面,以SUV=2.5或最大SUV的45%阈值法为标准,PET在GTVnx的确定上小于CT和MRI,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有意义;CT和MRI在GTVnx的确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TI+T2局部早期病例的GTVnx,CT大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影像学特点上考虑,对于GTVnx的准确确定,MRI比CT更有价值;PET—CT作为辅助显像方法提供CT所不能发现的病灶信息,作为靶区勾画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