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考察制度的执行完善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enxiao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一项法律制度是否完善除了立法本身,还需要通过实践去检验。缓刑考察制度是为了促使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改过自新、重返社会,作为缓刑制度中的其中的重要部分,缓刑的实施,对于实现缓刑制度的目的和价值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刑法修正案(八)》的出台,缓刑作为我国刑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日益突出。然而相比于立法迅速应对,我国司法对缓刑制度并未及时跟进,导致虽然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对缓刑制度的相关问题的条文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是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我国考察制度所存在的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改善。如缓刑考察制度中缓刑考验期限的计算标准不明确,考察制度中所规定的考察内容显得苍白缺乏执行力,考察主体缺乏监管督促,而在缓刑适用中缓刑的撤销程序缺乏法律有效规制、司法实践中出现混乱,缓刑考察制度的理论研究更是与司法实践需要严重脱节。同时由于立法上的缺失缓刑考察制度在实行过程中的考察以及监管中均有问题出现,导致各地在缓刑考察的执行中混乱不一。可见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中对缓刑考察制度依旧存在困惑,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极大的盲区,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出现在我们眼前:在我国,缓刑考察制度还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效果。研究我国缓刑考察制度理论探讨现状以及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司法实务中对完善缓刑考察制度的需求,笔者选择缓刑考察制度作为硕士论文,以研究立法和实践中缓刑考察制度的缺失,试图提出建议,完善缓刑考察制度。本文主要包含五章,第一章讲述缓刑及缓刑考察的理论知识,第二章到第五章写缓刑考察制度在立法及实践中的问题,结合案例,从缓刑考察制度立法上和其他制度的设计上提出解决办法,完善缓刑考察制度。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主体多元诉求的产生,公众参与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活动和新兴的民主话题在我国逐渐兴起。国家政治上的认同以及行政民主化实践的发展,使得公众参与在我国行政法理论当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参与式行政理论的影响下,脱胎于政治参与理论的行政参与概念成为了公众参与理论的重要核心之一,对当前法治政府建设的理论根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国家依法行
劳乃宣是清末变法修律中礼教派的一个核心人物,由于其在清末法律变革中,主张旧律义关伦常,维护礼教的条文都应保留,民国后拒绝在北洋政府为官,依然劝袁世凯迎回清帝,而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