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拉伯地区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亚欧大陆柔软的下腹部,地理位置重要又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历来是大国博弈之地。2010年末,“阿拉伯之春”肇始于突尼斯,随后以迅猛之势蔓延到整个阿拉伯世界。这场已持续十年之久的“中东变局”,不仅是二战后阿拉伯世界民族复兴运动的续集,也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与国际格局一系列调整和变化的局部表现,对世界地缘格局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阿拉伯之春”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把握当前国际形势走向,对中国调整中东外交政策、处理与世界大国的关系也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为指导,运用国际关系学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对“阿拉伯之春”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反思。文章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的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揭示“阿拉伯之春”爆发的深层原因;第三部分,一方面梳理概括“阿拉伯之春”十年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阐述这场变局给中东地区和国际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地区内持续的动荡与战争、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恐怖主义扩散以及难民危机等问题;第四部分分析“阿拉伯之春”失败的深层原因。从内部来看,运动政治方向的偏离导致阿拉伯内部诸多改革内容脱离了本土特性,随后造成的地区秩序崩溃、各方利益纷争也让这场运动尽失民心。从外部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利用当前中东的混乱局面争“权”夺“利”,一味鼓动阿拉伯国家进行政治民主改革来实现自身利益,而社交媒体则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输出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第五部分分析“阿拉伯之春”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这场中东变局给中国的能源安全、海外投资、传统中东政策带来挑战。面对压力,中国政府应认清中东形势,调整策略,同时引以为戒,警惕西方“和平演变”。文章认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阿拉伯之春”的影响还会发酵,威权统治与伊斯兰式政治或成主流,内部秩序与安全结构面临重组,中东地区混乱局面仍将持续。“阿拉伯之春”运动虽然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一些积极变化,但与其对中东地区造成的乱局乃至对全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相比成绩微不足道。中东各国应该走出一条符合各自历史、文化等特点的复兴之路,复制西方式民主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