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是继1998年之后,夏季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再次出现洪水的年份。基于160台站降水月平均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ERSST海温资料和NOAA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等,通过回归、合成及统计显著性检验等分析方法,结合大气环流模式(GFDL AM2.1)试验,对比分析了这两年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降水的异常特征,研究了造成降水异常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成因,探讨了1997/98年传统El Nino和2009/10年El Nino Modoki的影响。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2010年降水偏多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黄淮以及江淮北部,在华南、长江流域上游以南为少雨;而1998年表现为长江流域全流域性多降水。东北地区在这两年表现出不同的降水距平分布型,1998年为区域性降水偏多,尤其在松花江、嫩江流域,而2010年却为南多北少,主要集中于辽河流域。(2)与El Nino衰减位相有关的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是造成这两年长江流域降水差异的关键环流系统。WNPAC中心位置在2010年偏北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偏强、脊线偏北偏西,使得南海-孟加拉湾西南风减弱而东亚南风加强,引起自印度洋、南海向内陆的水汽输送减弱,而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增加并输送到偏北的位置,导致长江中上游雨带比1998年偏北,而长江中上游以南的西南地区降水比1998年偏少。(3)发现了东北地区夏季不同降水异常型与两类El Nino存在着显著联系。受传统El Nino的影响,次年夏季沿着东亚沿岸易出现类似于“PJ”波列状环流形势,使得夏季风对水汽输送增强,东北地区受异常气旋性环流控制,鄂霍次克海阻塞持续稳定,引起区域性降水偏多;受El Nino Modoki的影响,次年夏季东亚沿岸的季风环流比传统El Nino年份偏北,即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北,西太平洋副高北缘北移至东北南部,异常气旋性环流相应地北移至东北北部,导致了东北地区南多北少的降水型。(4)通过比较两类El Nino事件历史合成与1998、2010两个个例,进一步证实两类El Nino型热带海温对长江流域与东北地区降水的影响差异,及东亚地区环流异常形势的不同。但更深入的分析表明,2010年的Modoki与历史合成存在较大差异,表明Modoki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比以前所认为的要复杂。(5)在El Nino Modoki年,由于暖海温中心位于太平洋中部,因此赤道太平洋异常上升气流比传统El Nino年偏西,西太平洋对流抑制区的异常下沉气流随之偏西偏北,相应地西北太平洋低层反气旋WNPAC也偏西偏北,这是导致两类E1Nino对应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差异的主要影响机制。利用美国GFDL AM2.1大气环流模式,分别给定气候态季节演变及1998、2010逐月实际观测SST,进行了热带SST影响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模拟的大气环流响应结果与观测分析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观测分析得到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