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在经历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社会民众等各方的重视,然而目前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的投资建设仍以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缺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缺乏对气候、对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以单一功能为目标进行的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导致空间资源的浪费和运行效率的低下。虽然近年来国内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响应生态建设,沟通生态空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对生态网络系统的破坏,但是,目前两者的建设是分裂的,灰色基础设施还是主要分布在集中的建设区域,而绿色基础设施多在城市、乡村外围的生态空间内。那么如何将人工功能服务设施建设和乡村绿色生态空间保护相融合,满足苏南乡村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空间发展的功能服务需求,并且突破传统的规划方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乡村气候和环境?在这个问题上景观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与适应能力远高于两者的简单相加。景观基础设施是将景观作为框架,容纳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协同做功,是一种系统连续性、多维发展、具有韧性和可塑性的并能够行使复合性多功能的综合性载体。苏南乡村地区由于其生态复杂性与网络连续性特征,更加符合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理念,因此在苏南乡村地区进行景观基础设施的韧性规划,为基础设施发展的探索提供新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目前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压力、挑战与发展契机等相关背景,并且综合阐述国内外景观基础设施及韧性规划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指出韧性规划对苏南乡村景观基础设施构建的启发。第二部分首先分析苏南水网乡村的环境特征及规划背景,归纳总结现阶段苏南水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并进行重新定位,提出构建乡村景观基础设施,介绍本文涉及的主要的四个乡村景观基础设施分类。根据苏南乡村景观基础设施的特征与韧性规划的原则,分析两者高度契合的可能性,总结乡村景观基础设施与韧性规划相结合的积极意义。第三部分在维持苏南乡村空间特征与生态网络稳定的基础上,从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与策略制定——规划结果评价及反馈这一系列循环规划流程入手研究苏南乡村景观基础设施韧性规划的过程。总体的韧性规划策略提出构建抗干扰景观基础设施网络框架,叠加系统复合功能,提升设施动态适应性来提升水网乡村景观基础设施的抗干扰能力、吸收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达到韧性规划目标。再结合苏南乡村的几个实际案例对苏南乡村景观基础设施的几个主要类型进行详细规划分析,最后对相关研究结论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