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残和致死的首位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的80%左右。研究及临床实践发现炎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白细胞介素-17受体C(interleukin-17 receptor C,IL-17 RC)为新近发现的一类IL-17家族受体,在组织中的分布较为广泛。其可与IL-17发生特异性的结合。IL-17能通过与受体结合,促进动脉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增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IL-17与其受体IL-17 RC结合,刺激IL-6、IL-8、IL-1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并显著促进体内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上述炎症因子从各自独特的途径,通过多个方面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研究显示IL-6可导致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造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IL-8对多种炎症细胞具有趋化作用,促进局部炎症反应。研究显示IL-1β能促进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上,引起白细胞聚集于缺血区域,加重炎症反应,并能直接诱导神经元凋亡并能抑制抗凝蛋白作用的发挥。而抗IL-1β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后脑水肿的严重程度,并显著减小梗死的体积。TNF-α是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可收缩血管,抑制抗凝物质的活性。综上所述,IL-17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刺激体内IL-6、IL-8、IL-1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释放有关。IL-17的作用需通过与其受体的结合才能实现,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IL-17 R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376511)位点与新疆维吾尔族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的易感性有关,IL-17 RC可能参与了 TAO的发生发展,与血栓形成有关。据此,我们推测,同样为血管性疾病,IL-17 RC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有关,且IL-17 RC rs37651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易感性可能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peptide,SNP)影响了 IL-17 RC 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了 IL-17作用的发挥。IL-17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rs376511基因型的不同,会造成IL-17RC表达含量的不同,下调的IL-17 RC能造成IL-17刺激IL-1 β、IL-6、IL-8和TNF-α等分泌释放的作用降低。上调的IL-17RC能导致IL-17刺激IL-1β、IL-6、IL-8和TNF-α等分泌释放的作用增强。从而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部分 白细胞介素-17受体C基因rs37651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及其机制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受体C基因rs37651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以及其中的机制。进而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方法以住院治疗的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0例为病例组,以性别和年龄为匹配条件,按照1:1的比例从同期常规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300例为对照组。通过PCR-RFLP方法检测IL-17 RC基因rs37651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RT-qPCR 检测 IL-17、IL-17 RC、IL-6、IL-8、IL-1β和 TNF-α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IL-17和IL-17 RC蛋白的表达水平。两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用来执行多因素分析,目的明确研究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间的独立相关性。再采用ROC曲线评估研究指标单独及联合来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价值进行预测,并得到其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并采用Z检验进行比较。最后通过诊断试验(Diagnostic Test)的评价方法计算预测的各项指标。结果1.校正体重指数(bp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心房颤动和高脂血症后,rs376511AA基因型[优势比(odds ratio,OR):2.18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1.376-4.232]和 AG 基因型(OR:1.683,95%CI:1.114-2.671)与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相关。研究对象IL-17、IL-17 RC、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现AA基因型>AG基因型>GG基因型;此外,IL-17和IL-17 RC蛋白表达水平亦呈现AA基因型>AG基因型>GG基因型。2.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IL-17 RC、IL-1β、IL-6、IL-8和TNF-α的高表达与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相关;IL-17 RC mRNA表达水平>Q2(1.81)、IL-1β mRNA表达水平>Q2(3.49)、IL-6 mRNA 表达水平>Q2(2.16)、IL-8 mRNA 表达水平>Q2(1.50)、TNF-αmRNA 表达水平>Q2(2.45)的 OR值分别是 3.498、3.195、3.287、2.589 和 2.632。3.以IL-17 RC、IL-1β、IL-6、IL-8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时,仅IL-17 RC mRNA表达水平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AUC大于0.800,预测价值较高,其它指标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AUC均不足0.800,但多大于0.700,即预测价值中等。4.IL-17RC、IL-6、IL-8、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提高预测价值,IL-17 RC、IL-6和IL-1β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65;另外,增加联合预测的指标并不一定能提高其预测价值。结论1.IL-17 RC rs37651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显著相关,AA和AG基因型与升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独立相关,其机制可能与AA和AG基因型IL-17 RC的表达水平升高有关,表达水平升高的IL-17 RC与IL-17结合可引起IL-1β、IL-6、IL-8和TNF-α的分泌增加,进而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2.调整BMI、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心房颤动和高脂血症后,IL-17 RC、IL-6、IL-8、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相关。3.IL-17 RC表达水平单独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较高,IL-6、IL-8、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单独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中等。4.IL-17 RC、IL-6、IL-8、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可显著提高预测价值,IL-17 RC、IL-6和IL-1β联合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65;另外,增加联合预测的指标并不一定能提高其预测价值,在实际应用中,IL-17 RC联合IL-6、IL-8、IL-1β和TNF-α中的一项或两项即可。第二部分 白细胞介素-17受体C基因rs37651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7受体C基因rs37651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从基因层面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方法以因首次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治疗的3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脑缺血性卒中治疗,治疗方案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制定。检测其IL-17 RC基因rs37651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随访其治疗效果、复发和存活情况。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复发情况和死亡情况。不同基因型与治疗效果和复发之间独立相关性的分析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采用mRS评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基因型预后良好的比率:GG基因型>AG基因型>AA基因型(77.61%vs 68.14%vs 59.17%)。死亡的比率为:GG基因型<AG基因型<AA基因型(1.49%vs4.42%vs 10.00%);复发的比率为:GG 基因型<AG 基因型<AA 基因型(10.45%vs 16.81%vs 27.50%);2.通过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卒中病因、卒中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后,AG 基因型(OR=1.974,95%CI:1.207-2.746,P<0.05)和AA基因型(OR=2.357,95%CI:1.316-4.074,P<0.05)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且AG基因型(OR=1.813,95%CI:1.168-2.609,P<0.05)和AA基因型(OR=2.126,95%CI:1.219-3.807,P<0.05)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L-17 RC rs376511位点AG基因型和AA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AG基因型和AA基因型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