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结构调整改变着农作物害虫生存的生态环境、食物资源以及有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功能,常显著影响田间害虫的种群发生。在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加快的新形势下,由作物结构介导的害虫演替机制是农业害虫防控中关键科学问题。棉铃虫是我国重要的多食性害虫,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华北地区棉铃虫发生呈现加重趋势,而新疆棉铃虫危害逐步下降,但其大尺度生态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国内外已有文献通过Meta分析定量解析景观格局对多食性害虫发生的影响,并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华北、新疆作物结构调整对棉铃虫种群发生的调控作用及其生态学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筛选到的4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解析多食性害虫对景观格局的响应程度。景观系统中非作物生境对多食性害虫种群发生无显著性影响,作物的管理强度对多食性害虫的发生有显著性作用。管理强度相对较高作物(如农药使用相对频繁作物、Bt抗虫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不利于多食性靶标害虫种群的发生,而景观中管理强度相对较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能促进多食性害虫的发生。2.2015-2017年在华北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七、八月份棉田棉铃虫成虫种群发生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与其他作物(玉米、花生、蔬菜等)种植面积正相关,农田景观背景中棉花在寄主作物中所占比例越高棉铃虫种群数量越低。华北地区棉花均为Bt棉花,Bt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能有效抑制棉铃虫发生,而近年来Bt棉花种植规模压缩直接导致了棉铃虫种群数量明显回升。3.2015-2019年在华北非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越冬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上年夏玉米种植比例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林地、草地)比例负相关,与其他作物关系不明显;1代棉铃虫种群数量与小麦、其他作物种植比例均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2代和3代棉铃虫与景观中玉米种植面积正相关,与自然生境比例负相关。在非棉花种植区,夏玉米田为越冬代棉铃虫提供重要虫源,1代棉铃虫主要在小麦和其他春季作物上繁殖,2代和3代棉铃虫可能主要来源于玉米田。近年来华北地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明显增加,为棉铃虫种群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进一步促进了棉铃虫在多种作物上的发生危害。4.2017-2019年在新疆南疆棉花种植区研究发现,在作物多样化种植的地方第1代和2代棉铃虫成虫数量与景观中棉花种植面积负相关,且第2代对棉花种植比例的反应更明显。棉铃虫种群数量与景观中其他作物(小麦、蔬菜、玉米)的种植比例正相关,与棉花在寄主作物中的比率负相关。在作物单一化种植的兵团区域,棉铃虫的种群数量与棉花种植比例正相关。南疆地区Bt棉花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种群增长,是其发生程度减轻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