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在儿童并不少见,构成了儿童泌尿外科一大类疾病,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长。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增强及媒体过多渲染,家长的就诊意识逐渐增强,外生殖器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皮发育异常是儿童最常见同时也是家长关注最多的外生殖器发育异常。但目前对包皮异常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关于包皮的正常发育过程也少有大规模的调查。国外已通过随机双盲试验证实包皮环切术可以降低男性患HIV的机率,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研究,但在国内尚未有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的观察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儿童包皮发育形态,以及接受包皮环切术儿童手术年龄分布,以期发现包皮发育的正常规律,为制定包皮环切适宜手术年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儿童包皮内外板HIV靶细胞表达的情况,探寻包皮环切术与HIV感染的相关性,阐明预防HIV感染而推行包皮环切术的必要性。目的:通过观察儿童包皮形态及接受包皮环切术儿童手术年龄分布,以期发现包皮发育的正常规律,为制定包皮环切适宜手术年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组织学方法,检测儿童包皮内外板HIV靶细胞表达的情况,探寻包皮环切术与HIV感染的相关性,阐明预防HIV感染而推行包皮环切术的必要性。方法:1.观察10421例0~18岁男孩包皮形态及可上翻程度。包皮的形态分为五度:I度,包皮完全不能上翻,不能显露尿道外口;II度,仅显露尿道外口;III度,阴茎头部分外露,包皮阴茎头部分粘连;IV度,阴茎头完全外露,包皮阴茎头无粘连;V度,包皮环切术后。2.组织学方法观察包皮内外板表面角质层厚薄。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男性儿童包皮内外板HIV靶细胞,包括朗格汉斯细胞(CD1a)、CD4+淋巴细胞(CD4)、巨噬细胞(CD68)的表达情况。结果:1.各个年龄组的包茎率分别为新生儿99.70%,婴儿84.43%,幼儿48.13%,学龄前27.12%,学龄期11.57%,青春期6.81%;各年龄段完全可上翻的包皮分别为0%,0.67%,2.07%,10.72%,28.14%,46.96%。包茎的发病率下降和年龄增长有显著相关性,r=-0.828,P<0.001。2.学龄前期是包皮环切术的高峰年龄,此年龄段行包皮环切术的儿童占所有手术人数的55%,在青春期以前施行手术的占87%。3. 13.49%的儿童曾行过包皮扩张术,其中30.23%的儿童在此次检查时包皮可以完全上翻,仍有12.58%为包茎。包皮扩张术多在学龄前期进行,占所有行包皮扩张术儿童的76.81%。4.包皮内板角质层较薄,平均厚度0.45μm,而包皮外板为平均0.76μ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5. CD1a主要分布在上皮层,CD4、CD68主要分布在粘膜层。包皮内板表达更多CD1a,与外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D4、CD68在包皮内外板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儿童外生殖器异常并不少见。包茎在儿童时期很普遍,是儿童包皮发育的生理过程表现,大多数儿童包皮直到青春期可完全上翻。儿童包茎的诊断治疗标准应进一步规范,避免过度诊断及治疗。包皮内板比包皮外板含有更多HIV靶细胞,表面角质层更薄,可能是HIV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细胞机制。包皮环切术可能通过减少包皮上HIV靶细胞数量起到预防HIV感染的作用。但性传播途径在儿童并不存在。单纯为预防HIV对儿童施行常规包皮环切术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