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史上,抗战时期无疑是中共革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时期,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自长征结束至政权建立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战争面前,中国共产党将陕甘宁边区作为熔炉,将近代以来被遗忘在角落的乡村社会作为中心阵地,成功地动员起广大农民投身于革命斗争和政治活动中,让他们参与到中共革命话语体系的引导与中共政策的实施中,进而改变了农民中大多数人对中共政权建设漠不关心的态度,转向积极而有序的革命运动。作为共产党群众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范畴,社会教育运动在革命话语体系的引导和政权巩固下,在边区得以实践并逐步推广,广泛而持续的社会改革运动由此写下辉煌一页。 苏维埃时期的社会教育在共产党开创的革命根据地已有相当的发展。至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共革命话语体系的北上转移,陕甘宁边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政权,社会教育运动扎根于此,同当地的乡土风貌、政治生态相互交融,萌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边区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本论文在中共革命话语体系视阈下,以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为切入点,全面勾勒出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具体实践、开展形式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以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革命话语以及真实情感触动乡村民众的内心世界,将乡村社会的结构变迁同共产党政权的巩固和革命话语的建构有机结合,进而为当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及乡风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历史借鉴。 循此思路,文章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论述了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分别厘清了革命话语体系、中共革命话语体系、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等相关概念,并对文章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第三章阐明了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教育运动的历史背景。其中就边区开展运动的必然性及运动的有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以党权力的实践作为内在要求,落后的乡村面貌急需改变、民众对抗战形势的认识有待提升,这些都成为开展社会教育运动的必然要求。加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党内获得认可、苏维埃时期教育理论的广泛影响、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和鼓励,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教育运动在边区的发展和实践。第四章论述了革命话语体系下陕甘宁边区开展社会教育运动的现实基础。本章节概述了共产党以思想启蒙与宣传鼓舞,提升民众民族意识与观念认同为前提条件,通过革命话语体系的正确引导,巩固执政根基的同时,有序整合农民集体意识,形塑新型文化生态,进一步确立了社会教育运动的发展目标,并得到了不同群体对运动开展的有关回应。第五章详细阐述了边区开展社会教育运动的具体实践。其中主要包括发展演进及运动的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容。社会教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本文则罗列出了主要的组织形式,即冬学运动、夜校、补习学校及识字班和训练班、英雄劳模学习运动、改造“二流子”运动、农村妇女解放运动等;此外还包括深入民众生活的其他资源整合,如新秧歌运动、民众教育馆和俱乐部、卫生与科学普及活动等多样化活动形式,增强民众思想觉悟的同时,为乡村文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第六章在前五部分基础上,力求宏观透视与微观剖析相结合,全方位展示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运动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以期对现如今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与乡风文化建设有所启迪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