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据阻高活动的天气学特征给出阻高的定义标准。利用计算机程序对高度场、风场资料进行检索,得到相应时段内欧亚地区阻塞过程的起始时间、持续天数以及阻高中心位置及移动轨迹。从中挑选出1954-2004年梅雨期欧亚大陆阻高过程,对其进行EOF分解。以1999年和2004年为例探讨了欧亚大陆阻塞活动与我国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降水的联系。此外,还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英国气象局(UKMO)四个中心的集合预报资料,讨论了各个中心模式对阻塞过程的预报能力。最后,对一次乌山阻塞过程进行多模式集成预报试验。
结果发现,当乌拉尔山地区单个阻高过程的强度足够强维持时间足够长时,有利于梅雨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形成。此外,将乌拉尔上-鄂霍次克海双阻为I型双阻形势,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为II型,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为III型,乌拉尔山-贝加尔湖-鄂霍次克海为IV型双阻形势。1954-2004年梅雨期间I型阻塞形势出现的最频繁,II型次之,IV出现的最少。许多年份梅雨期间,不同类型的阻塞形势相互交替出现,在阻塞形势发生变化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降水量的突然增加。
每个中心模式对阻塞过程的预报准确率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越来越低。预报时效在96h以内各个模式都能较好地预报出阻塞过程,但预报效果也存在一些差异。当预报时效为120h时,ECMWF的预报效果比其他中心的预报明显偏差。当预报时效大于96h的时候,NCEP中心预报资料对阻塞过程的预报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中心预报准确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阻高统计结果对单个模式、多模式简单集合平均、消除偏差集合平均对2007年8月16日-8月22日一次阻塞过程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24h-96h预报,单个模式、简单集合平均及消除偏差集合平均能较好地预报出阻塞形势。对于阻塞高压强度的120h-168h预报,消除偏差集合平均的预报结果优于单个模式、简单集合平均的预报结果,而简单集合平均的预报效果又优于单个模式的预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