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0rganiclight—emntingdiodes,0LED)比起现在应用较为成熟的液晶显示技术和无机电致发光而言,具有可实现由蓝光区到红光区的全彩色显示、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高、视角宽、响应速度快、制作过程相对简单、费用低,并可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因而在过去的10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同目前广泛应用的平板显示技术相比,OLED的全色显示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缺乏性能优异的材料。所以当前不断尝试、设计和合成新型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仍然是研究的重点。
    现有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许多都是从染料发展过来的,比如研究较多的DCM系列。由于DCM系列都有一个长度适中的共轭链主结构,都有一个由芳香胺和双腈形成的电子给体.受体结构,使DCM系列都具有较好的电致发光性能。然而DCM系列红色荧光发光体在合成和纯化上都存在问题,烦琐的合成步骤、很低的合成产率和副产物的难以除去等等都为其在OELD中的实用化带来了困难。基于一种主要用于PH值指示和生物染色作用的中性红染料为主体制备OLED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不多,中性红染料主体是一个吩嗪,具有一定的共轭链长度。在吩嗪5位和8位上都是氨基结构,通过改变其中一个氨基结构,而使其形成如DCM系列相似的电子给体.受体结构,从而可以设计出一个全新的红色电致发光材料,并且这种材料具有合成简便的特点。本文根据这个思路设计合成了中性红衍生物2.(N.邻苯二甲酰亚胺).3.甲基.8.二甲胺吩嗪(NRDl)和N,N’.二(3.甲基一8二甲胺.2.吩嗪).1,4,5,8.萘二酰亚胺(NRD2),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掺杂比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测试了他们的电致发光性能。有机材料的光致发光机理与电致发光机理,都是从分子轨道角度阐述,都是分子内基态电子受外界条件激发跃迁至激发态,又返回基态,而发光的过程。本文引入光致发光实验,通过测试中性红及其衍生物的薄膜荧光光谱、溶液的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分析了分子结构对荧光性能和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荧光光谱和电致发光光谱的关系,并基于这些结论设计制作了电致发光器件。
    通过本文的这些工作,发现中性红衍生物合成简便,有着较强的荧光效应,以其作为掺杂客体可以制作发光亮度较高的红色电致发光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