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物品的基础平台,也是街道与社区辖区居民直接互动的平台,该组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辖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度掩盖了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对社会管理的主体性作用,过分地强调了单位对人的作用,而忽略了以人为本这个最基本的原则。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逐步发展,单位解体,街居制开始突出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随后,社区制的确立开始使得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在基层社会管理中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本文将从街道和社区两个层面对基层社会管理组织进行界定。以北京市为背景,从制度规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等三大维度来探讨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指出今后改革的趋势。理论上,本文从了社会政策行动体系视角出发,采用了社会行动理论和结构-能动二重性理论,认为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是一个动态的行动系统,内部有不同的具有能动主体性的结构单元,该系统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着资源交换,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内部结构和机制的改变。概括说来,本文采取了一个复合视角,纵向上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区分为制度规则、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三大维度,在每一个维度上运用社会政策行动体系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并探讨三大维度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北京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典型案例为分析实例,力求形成具有一定的经验借鉴价值和理论启发作用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采用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理论框架的指导,对所收集案例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发现北京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进一步迈向了多元化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改革试图寻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北京市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今后的其他地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一种思路,具有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借鉴意义。不可否认,北京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确实具有许多亮点,符合今后社会管理迈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发展方向,但是,从学理角度考量,北京市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只有不断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进行理论研究与多次的改革的实践尝试,我国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才能越走越好,为今后社会发展为治理型社会把好最基础的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