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伦理理念的现实进路——以平等理念法制化为研究视角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aiping0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伦理理念作为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价值理想,具有社会历史性,它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一个美好的、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平等伦理理念的实现,对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平等伦理理念的现实化问题便具有了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从基本概念着手对“平等伦理理念法制化实现何以必要?”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阐释了平等伦理理念现实化与法制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明平等伦理理念可以通过法制化途径得以现实化,但需要以平等和法的真正契合为基础。同时因为平等伦理理念和法作为意识形态都有各自的独特性,所以它们会随着具体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呈现出契合或分离的趋势。文章接下来就通过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法与平等伦理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分析二者在不同社会进行契合的客观基础。并以此为依据对当代中国社会二者是否具备契合的基础进行分析,然后阐明当代中国已具备二者契合的现实基础。最后尝试利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分别从发生机制、运行机制、作用机制和扩散机制四个方面对平等伦理理念法制化实现机制进行整体建构。希望通过这一机制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促进平等伦理理念的现实化。 本文对平等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对平等伦理理念法制化的实现机制进行建构与探索。希望人类社会在争取平等、实现平等的进程中,不仅创立平等理论、憧憬平等的理想,而且努力探究追求平等、实现平等的途径,进而在现实中不断趋近人人平等的伦理理想。
其他文献
由于科学哲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和观点出发讨论不可通约性问题,以致三十多年来,不可通约性问题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通过对库恩不可通约性理论的探讨以
有关中产阶层的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热点。中国学者对中产阶层的研究成果,相比西方中产阶级的理论研究要薄弱的多。学者们出于研究上的权变,基本上
在生命伦理学研究中,智障人、尤其是严重智障的人被视为特殊的生命状态,他们通常不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人,如何确立智障人的道德地位,如何为我们的伦理关怀提供辩护存在争议。权利
尼采的瞬间概念以及时间理论在国内还没有深入的专门研究,而这些对于理解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至关重要。从尼采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时代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开始进行
人口的激烈增长给当今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具体表现在:环境恶化、能源短缺、食物匮乏、资源破坏、贫困等。人口爆炸又使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化。几千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