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肠孤病毒可感染鸡、鸭、鹅等多种家禽,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从2010年6月起,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鸭群中流行一种以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发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与已报道的其它鸭源分离株致病特性不同的呼肠孤病毒,命名为ZY/AH/1/2011株,利用该毒株研制了油乳剂灭活疫苗并进行了初步的免疫效力评价。1致鸭产蛋下降的呼肠孤病毒ZY/AH/1/2011株的分离与鉴定从安徽枞阳某发生产蛋下降的鸭群中采集病料,接种12日龄鸭胚。收获死亡鸭胚绒毛尿囊膜和尿囊液,除呼肠孤病毒呈PCR检测阳性外,未检出其他病毒混合感染。取感染鸭胚尿囊液和胚体分别进行磷钨酸负染和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发现,尿囊液和组织中均可见直径约70nm的球形、无囊膜、具双层衣壳结构的病毒粒子,与禽呼肠孤病毒(ARV)粒子的形态相符。将分离毒株分别经氯仿、不同温度和不同酸碱度环境处理后接种鸭胚发现,该病毒对氯仿较敏感,对热、pH3及pH9有抵抗力。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ARVσB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收获的感染鸭胚尿囊液提取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一条大小约为980bp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与ARV的σB基因同源。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将分离毒株鉴定为呼肠孤病毒,命名为ZY/AH/1/2011株。遗传进化分析显示,ZY/AH/1/2011株σB基因与已报道的其它鸭源ARV分离株的σB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仅为57.5%-64.8%,在遗传进化树上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支;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仅为58.0%-64.8%,而且在130aa~139aa处的抗原表位存在明显差异。将ZY/AH/1/2011毒株用132日龄产蛋鸭进行实验室人工感染试验,攻毒后产蛋率迅速从70%下降到20%左右,剖检大体病变与临床病例相似,主要表现为卵子变形、变性和输卵管萎缩。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病鸭卵巢局部坏死,有少量含铁血黄素和大量的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输卵管水肿,黏膜下层及间质有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假复层柱状上皮细胞转变为复层上皮细胞,细胞核呈扁平状;脾脏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根据以上结果可以判定:呼肠孤病毒ZY/AH/1/2011株与已报道的其它鸭源呼肠孤病毒在致病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引起鸭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2鸭呼肠孤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研制将呼肠孤病毒ZY/AH/1/2011株接种鸡胚后收获鸡胚的尿囊液和绒毛尿囊膜,匀浆后以β-丙内酯灭活作为抗原,按常规方法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经物理性状检验和安全性检验,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各项指标均合格。在免疫保护效力试验中,120只产蛋鸭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分别为免疫攻毒组、免疫未攻毒组、未免疫攻毒组和健康对照组。疫苗免疫于130日龄进行,免疫剂量为0.5mL/只,免疫途径为颈部皮下接种,免疫后14天用ZY/AH/1/2011株攻毒,每日统计各组产蛋情况,连续观察15天后扑杀所有试验鸭并进行剖检。结果显示:免疫未攻毒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产蛋率未出现明显变化,说明疫苗免疫接种安全性良好,对试验鸭无明显副反应;未免疫攻毒组试验鸭攻毒后产蛋率迅速下降至16.7%,与未免疫攻毒组相比,免疫攻毒组的试验鸭得到良好的保护,试验期间平均产蛋率为70%,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鸭呼肠孤病毒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免疫后第7天的抗体阳性率即可达到100%,抗体效价在免疫后第21天达到高峰。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研制的鸭呼肠孤病毒ZY/AH/1/2011株灭活疫苗安全、有效,可以用于致鸭产蛋下降的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