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单节段与双节段颈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变化的实验研究目的: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变压迫神经造成的,而且多节段脊髓神经受压越来越多见,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术式。本研究通过过生物力学实验的方法研究单节段与双节段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对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探讨导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方法:利用6例成年雄性山羊颈椎标本(C3-T1),模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每例颈椎标本依次进行C5-6单节段融合,C5-7双节段融合,完成标本的制备后,分别应用Bose Electro Force3520-AT生物力学机测试加载2N.m的生理负荷以实现前屈、后伸以及轴向旋转状态下融合节段的邻近节段(C4-5)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结果:单节段与双节段ACDF组,C4-5节段的在前屈、后伸以及轴向旋转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较完整时明显增高(P<0.05);双节段ACDF术后C4-5节段在前屈、后伸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较单节段ACDF时增高(P<0.05);双节段ACDF术后C4-5节段的在轴向旋转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较单节段ACD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单节段融合和双节段融合均比完整组邻近节段在前屈、后伸以及轴向旋转的状态下椎间盘内压力增加。同时,在后伸及前屈运动时,双节段融合比单节段融合邻近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第二部分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对颈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目的: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可能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然而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是否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脊柱外科141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年以上。按照颈椎侧位X线片,将患者分为发育性椎管狭窄组(n=63)和非发育性椎管狭窄组(n=78)。根据Kellgren和Lawrence的标准,评估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程度。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疾病的发生率。结果: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46.8%,而邻近节段疾病的发生率为18.4%。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39例(61.9%)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而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组27例(34.6%)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颈椎管前后径13mm为预测影像学ASD最佳截断值,曲线下面积为0.756。Kaplan–Meier生存分析预测邻近节段退变疾病5年无病生存率为97.2%,10年无病生存率为78.0%。Log-rank分析显示两组患者邻近节段的无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增加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但并没有增加邻近节段退变疾病的发生率。术前颈椎管前后径13mm为预测影像学ASD最佳截断值。第三部分影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预测因素目的:核磁共振T2加权像脊髓高信号与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关系仍不明确。本研究评估量化的脊髓信号对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108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患者。采用JOA评分评估手术疗效。JOA评分改善率大于50%定义为疗效好组,小于等于50%定义为疗效差组。脊髓信号比值定义为高信号脊髓信号强度与正常脊髓(C7-T1)脊髓信号强度的比值。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手术方式、术前JOA评分、受压节段、术前脊髓信号比值、C2-7曲度及活动度为分析的各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共有40例患者疗效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脊髓信号比值高及病程较长为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差的独立风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得出预测术后疗效差的脊髓信号比值截断值为1.46,曲线下面积为0.844。结论:术前脊髓信号比值能独立预测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脊髓信号比值大于等于1.46预示着术后疗效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