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现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攻坚阶段,与此同时阶层的固化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问题背景下,本文从代际传递角度出发,使用微观调查数据库CHNS中的详尽数据,结合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四类不同群体深入讨论了父辈户籍身份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教育获得理论基础上得出户籍制度对子代教育获得影响的作用机理。第二章是对户籍制度政策背景进行说明,在此基础上阐述户籍制度主导的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现状和对教育公平的限制。第三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数据处理和统计性描述的基础上,对户籍制度对子代教育水平和子代教育层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是相关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将父辈户籍身份作为户籍制度的政策解释变量,利用双重差分方法研究户籍身份歧视及长期经济影响。为避免样本选择偏误,在考察新市民与流动群体户籍身份影响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两类群体获得户籍情况进行匹配,稳健性检验表明本文的实证结果较为稳健。此外,本文使用有序Probit模型考察了户籍身份对子代不同教育水平的影响,户籍歧视的作用机制,社区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的作用。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城镇户籍身份相对于农村户籍身份而言,子代在教育获得上具有显著优势,即父辈是城镇户籍时,子代的最高教育年限比父辈是农村户籍的子代要高。第二,城镇户籍身份优势不仅使得子代的受教育年限更长,而且使得受教育水平更高,即父辈是城镇户籍时,子代获得高等教育的几率比父辈是农村户籍的子代大。新市民子代与流动人口子代相比,父代户籍优势为41%,而城镇本地子代与农村本地子代相比,父代户籍优势为75%。第四,相较于流动人口的子代,父代为新市民的身份对其教育获得的影响不仅通过附着于户籍之上的公共服务资源,而且具有直接的身份排斥效应。公共福利因素中,教育服务、医疗服务和住房服务的影响作用最大,可以解释户籍优势的一半以上。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教育公平、减弱户籍制度影响。即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配套改革、加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保障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