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尝试考察“文革”时期家庭的政治化问题。论文选取家庭与政治的互动视角,通过阐释“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的形成、表现、特点等基本情况,尝试揭示作为私领域典型代表的家庭与公共政治之间互相依存又不能相互侵入的关系问题。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六章。
导论界定“家庭政治化”的概念,介绍主要资料来源,勾勒相关研究现状。“文革”时期,家庭一度受政治强力扭曲而发生超出原有社会功能的政治化转向,但在不同地域、阶级、类型的家庭中存在诸多差异。其中有些问题可以做宏观、整体的研究和判断,而有些问题,则必须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与探究。
第一章分析家庭政治化的形成问题。主要从历史背景及民众心理两个方面展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的政治、经济、道德体系的确立,家庭承担了更多的政治任务,阶级原则渗入到家庭内部,为“文革”时期家庭的政治化奠定了历史基础。人们在个人崇拜心理、从众心理、利益驱动心理、信仰追求心理的综合作用下,加速了“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的发生。
第二章展示“文革”时期舆论宣传中的家庭形象。舆论宣传批判“子为父隐”、“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意识,大力宣扬“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的个人崇拜思想,号召通过开办家庭学习班、家庭批判会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并进行家庭内部的“斗私批修”及阶级斗争。
第三章分析家庭关系的政治化表现。“文革”期间,政治运动的强大渗透力一度打破了家庭中层次关系与角色关系的常态,突出表现在家庭内部成员代际关系、夫妻关系的倾斜、错位甚至解体等现象上。
第四章分析家庭类型的政治化划分问题。与“阶级意识”、“有成分论”一脉相承的“家庭出身”观念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标准,致使“文革”时期的家庭被简单粗暴地打上了红色或黑色的印记。“黑五类”分子本人的人身安全、隐私权等得不到基本保障,其家庭也受到牵连,甚至被推上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绝路。
第五章探讨“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的有限性问题。本部分从家庭外部条件的有限性、家庭伦理的弹性及民众有限度的觉醒三个角度探讨“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的有限性问题,指出政治运动并没能动摇家庭的根基,家庭相对于其他社会单位来说,始终是抵御“革命”狂潮最有力的场所。
第六章探讨“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的短暂性问题。“文革”时期家庭的政治化转向是短暂的,“革命”力量一旦减弱,家庭也就成为最早“复辟”的地方,突出表现在家庭秩序的恢复及家庭功能的回归等两个方面。
最后是全文结语。文章在本部分总结了“文革”时期家庭政治化的基本特点,提出“政治适度”观点,指出应该妥善处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边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