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辽金元三代的都城制度。研究的时间跨度从公元916年契丹建国到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由于辽金元三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其都城营建体现出许多与中原都城制度不同的特点。由于上述三个政权统治方式和汉化进程的不同,因而其都城制度的演变亦各具特色。本文运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辽金元政权分别建立的八个都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得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辽上京的规划是其民族文化传统的体现,作为辽前期的都城具有明显的东向特征;辽中京的整体布局则是效仿了北宋都城汴京;金上京南北两城的布局是受辽代都城制度影响的结果;海陵王南迁,仿北宋汴京重新规划扩建的金中都,基本体现的是中原都城建筑的规制。蒙古汗国时期的哈剌和林,保留了浓郁的游牧文化特点;而在漠南兴建的元上都,则兼具了草原文化的内涵和中原都城的规制;元大都三重城垣相套、设立城市中轴线及左右配置的建筑规制,体现了较多的中原文化传统;武宗海山兴建的元中都则已成为基本中原化的都城。
第二,辽上京和金上京南北两城的建筑形制,其根本原因应是出于契丹和女真政权统治的需要;辽中京宫城外三面环绕的皇城,可能是辽上京西山坡宫城西墙借用皇城西墙做法的延续;元上都宫城建筑尚未有左右的配置,皇城、外城和关厢的规划亦体现了游牧文化的特色;元大都以太液池为中心、宫殿置于湖泊的左右,是游牧民族钟情山水、崇尚自然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
第三,辽金元三代前期都城的营建,都体现了以北方民族文化因素为主,中原文化因素为辅的特色;辽金元三代后期都城的营建,则是中原文化因素为主,北方民族文化因素为辅。辽金元三代前期都城共同特点的形成是统治阶级的绝对权威,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在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后期都城共同特点的形成则是汉文化对其影响的深入,对城市营建技术更为充分的掌握和对建筑艺术更为全面追求的结果。
第四,相对于辽元两个政权,金政权在都城制度方面有着汉化速度更快,汉化更为彻底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契丹、蒙古族与女真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方式,而不同的经济方式又导致其对中原文化接受程度的不同。此外,统治方式和都城兴建基础的不同也是其中的原因。
第五,辽金元都城制度具有区别于中原都城制度的四个特点。即普遍采用了非单一统治中心的做法;宗教建筑往往占据都城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且文化的多元性是辽金元都城制度特点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对辽金元三代的都城进行了界定,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详细回顾了辽金元都城考古与研究现状,并对当前辽金元三代都城考古与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第三章主要研究辽代的都城制度,探讨了辽上京城和辽中京城各自的特点、辽代都城的整体特点以及辽代都城的相关问题。
第四章重点对金代都城制度进行了研究,将金上京和金中都各自的特点、金代都城的整体特色以及金代都城相关问题展现出来。
第五章研究了元代的都城制度,对哈喇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和元中都各自的特点、蒙元都城的整体特点以及蒙元都城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对辽金元三代前、后期都城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了辽金元三代前期兴建的都城的共同特点和后期建设的都城的共同特点,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意义。同时,对辽元两代都城制度与金代都城制度的不同特点也进行了归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第七章总结了辽金元都城制度的总体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是北方民族政权都城制度区别于中原汉文化都城制度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