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收住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PCI术后发生MACCE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入选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收住的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94例,选取术后1年未发生MACCE的患者为对照组(n=681),发生MACCE的患者为实验组(n=113)。对已采集的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继而从中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对其采用二项分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MACCE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1.两组中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脑血管病史、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性别构成比、既往有吸烟史、平均发病年龄、发病至到血管开通时间及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入院后初次测定的白细胞计数、BUN、LVEF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肌酐、尿酸、INR、FIB、肌钙蛋白差异无显著性(P>0.05)。3.对照组选择桡动脉路径为585例(85.90%),股动脉96例(14.10%),实验组桡动脉96例(84.96%),股动脉17例(15.04%),两组在PCI术中选择动脉入路无显著性差异(P>0.05)。4.对照组IRA病变部位为LM7例(1.02%),IRA病变在LAD296例(43.47%),病变在LCX169例(24.82%),病变在RCA209例(30.69%)。病例组IRA病变为LM1例(0.88%),LAD53例(46.90%),LCX26例(23.01%),RCA33例(29.2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狭窄≥50%的病变血管支数为单支的346例(50.81%),双支病变有173例(25.40%),三支病变162例(23.79%)。病例组狭窄≥50%的病变血管支数为单支的有39例(34.51),双支病变有32例(28.32%),三支病变42例(37.1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所有观察对象中发生无复流共18例患者,其中术后1年发生MACCE组中有7例,未发生MACCE组有11例,两组经卡方检验后得出P<0.05,无复流的发生可能是影响急诊PCI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因素。7.两组比较术后合并口服β受体阻滞剂、ACEI、ARB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值>0.05)。8.对照组PCI术后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病例有496例(72.83%),实验组术后予以生活方式干预病例75例(66.37%)。两组进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得出(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9.经单因素分析后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有性别、年龄、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白细胞计数、尿素、LVEF、狭窄≥50%的病变血管支数、无复流等共10个变量。将其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性别、年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白细胞计数、尿素氮、LVEF值、狭窄≥50%的病变血管支数均是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P<0.05)。而LVEF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MACCE的保护性因素(OR:0.930)。结论:1.性别、年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白细胞计数、尿素氮、LVEF值、狭窄≥50%的病变血管支数是发生MACCE的影响因素。2.LVEF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因此建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尽快行急诊PCI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避免LVEF进一步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