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以TLR4/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为靶点,着眼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这一现代常见病,用甘草泻心汤干预溃疡性结肠炎急性炎症的过程,从而探究甘草泻心汤对治疗UC的可能机制。对于积极开展UC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UC的中医药防治提供科学的研究思路,为临床切实可行的诊疗途径提供相关依据。方法: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砒啶组(西药组)、甘草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六组,通过2,4-二硝基氯苯联合乙酸复合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中药、西药、蒸馏水灌胃。给药2周后腹主动脉取血、取材。进行HE染色评价该方对模型动物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作用;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结肠粘膜组织TLR4、NF-κBp65蛋白的表达;检测模型动物促炎细胞因子1L-1β、IL-6、IL-8、TNF-α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探讨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抑制作用是否与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并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溃疡性结肠炎症状评估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的精神状态、进食量、毛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造模后,干预大鼠较空白对照组大鼠的精神状态差,进食量及饮水减少,鼠毛变得稀疏、晦暗,稀便,便血症状逐渐严重,治疗后大鼠精神状态逐渐恢复,进食饮水增加,毛发光泽,稀便隐血现象缓解,(P均<0.05),给药组体重上升略低于空白组(P均<0.05),但明显优于模型组。2.结肠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结果:光镜下观察正常组粘膜层、固有层及粘膜肌层结构完好,未见变性及炎性渗出,无坏死脱落。模型组多见粘膜层坏死脱落严重,镜下黏膜下层可见血管扩张、大片组织水肿及弥散性炎细胞浸润;经治疗后,给药治疗后的大鼠结肠组织粘膜各层结构清晰,粘膜溃疡或糜烂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血清ELISA检测结果:UC模型大鼠的血清IL-1β、IL-6、IL-8、TNF-α相比空白组及明显升高(P均<0.05),模型组含量最高,其余各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而模型组血清中IL-10含量最低,说明机体具有炎症反应,而给药组与正常组接近或偏高,给药组间差异不明显,说明干预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不能说明哪种给药方式更具优势;模型组IL-10含量较空白组,中药中剂量、高剂量则明显偏低(P均<0.01),中剂量组与其余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织免疫组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肠黏膜中TLR4、NF-κB均明显上升(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大鼠肠黏膜中TLR4、NF-κB表达较模型组则明显下降(P均<0.01);NF-κB、TLR4在给药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上调抗炎因子的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肠道功能,并且能够恢复肠道结构,因此,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