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户籍制度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实行的一项以人口登记及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它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保证了我国工业化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维护了社会秩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提供了可靠的人口信息,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城市病”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流动人口的自由迁徙,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增加了人口流动的成本,妨碍了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人才的合理开发与使用。此外,传统户籍制度对公民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也做了不公平的界定,尤其是它与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社会福利相挂钩,这不仅妨碍了我国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共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后,中央开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10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反复强调必须要解决好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一系列宏伟目标的规划、方针政策的提出为解决我国新时期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制度环境。为了顺应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需要,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有序地流动,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取消附加在户籍上的城乡居民不平等待遇,实现社会和谐,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本文以政策变迁理论为研究视角,在梳理并整合西方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变迁新模型作为传统户籍制度改革可行性的分析工具,并在此处基础上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思路、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基本理论概述,主要界定了与户籍相关的几个概念和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在回顾传统户籍制度形成背景和变迁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新问题。第四部分是整篇论文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文章对比分析了西方政策变迁理论界比较有影响的倡导联盟理论、多源流理论及间断均衡理论;其次,在两两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实国情重构了一个更加符合实际、更具本土化特征的政策变迁新模型;最后,本文利用该模型深入剖析了传统户籍制度改革的可行性。第五部分本文主要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对策建议。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主要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果及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