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语义学中,长久以来存在几个经典难题:(ⅰ)“都”量化和标准的全称量化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很多研究(包括传统语法研究和部分当代形式语义学的研究),都把“都”看作是表示总括作用的全称算子。这种提法,描写上固然没有大的问题;但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处理模糊了“都”量化和标准的全称量化之间的对立(关系)。很多语言事实表明,“都”量化不是标准的全称量化。这中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厘清;(ⅱ)“都”对事件的量化:要充分处理“都”对事件的量化,我们同时还需要考虑:(1)语义学/语用学接口的有关条件(隐性的量化域限制在汉语中所处的不同的地位);(2)高阶的函数量化(斯科林的函数量化方式能更好地刻画相关语义现象);(3)自然语言的代数结构等问题。应该说,对这些因素的形式化表述是现存的分析所缺乏的;(ⅲ)“每”与“都”的分布与语义:这里面的几个具体问题有:(1)“每(+cl)+NP”在主语位置的分布:“每”在主语位置出现的时候,要受到高度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必须出现的),但是,当“每”出现于宾语位置时,基本上可以不受限制;(2)“每”在主语位置上出现,并不总是需要“都”的陪同:有的时候,“每”可以独立出现;(3)对相关现象的解释?到目前为止,相关的现象虽然早有研究者注意到,文献中却一直缺少一个具有充分解释力的理论;(4)“每(+cl)+NP”的辖域问题。从理论上来说,“每(+cl)+NP”在宾语位置出现,而没有导致辖域歧义,对现有的一些语义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如广义量词理论,语义类型论和量词提升理论等;(ⅳ)“都”的统一分析和分配量化的具体语法实现问题:我们讨论“都”,如果只就“都”来谈“都”(包括其它一些现象),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循环论的陷阱。如果要充分讨论“都”量化,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是:为什么有“都”量化?它背后有什么样的语义机制?(ⅴ)“所有”和“都”:传统的和许多现存的分析都认为现代汉语的“所有”是一个全称量词。更多的语料考察表明,“所有”和典型的全称量词的表现迥然不同。相关的现象表明,我们不仅仅需要理清一些经常混淆的概念,如分配量化和全称量化,还需要考虑得更为深远。
本文就上面的几个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思路。本研究的中心假设是:
自然语言分配量化的假设(Hypothesis on Distributivity in Natural Languages,HDNL)。
自然语言的分配量化包含双重量化:标准的全称量化(())加上(匹配)函数量化π。
匹配函数(Matching Function,MF)。
这个基于函数量化的思路,将被证明不但可以解决“都”的事件量化问题,同时还具有跨语言的比较语义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