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限定盆骨骨髓剂量为条件,从剂量学角度比较限定盆骨骨髓调强放疗(Pelvic Bone Marrow-Sparing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PBMS-IMRT)与不限定盆骨骨髓(常规)的调强放疗(routine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的两种治疗方案在宫颈癌患者PTV靶体积覆盖率以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和体积方面的差异,为限定盆骨骨髓的调强放疗应用于临床提供剂量学依据;从临床学角度进一步分析PBMS-IMRT对宫颈癌患者的急性毒性反应及近期疗效的影响,为限定盆骨骨髓的调强放疗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选择2013月3月至2013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妇瘤科初次就诊的2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剂量学研究对象;后又收集于2013月7月至2014年6月初次就诊的120例宫颈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为临床学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PBMS-IMRT组60例,IMRT组60例。对140例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定位,在计划系统内勾画靶区:临床靶体积(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包括GTV(肿瘤靶体积)、宫颈、宫体、宫旁、阴道、髂总、髂内、髂外、闭孔、骶前淋巴结引流区,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为CTV在三维方向上向左右外扩0.7cm,向前后外扩0.5cm,向上、下外扩1.0cm,同时勾画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膀胱、小肠、直肠、盆骨(盆骨包括髋骨、骶骨、双侧股骨头、股骨上段以及靶区范围内部分腰椎)。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限定条件:小肠V30<40%,膀胱及直肠V40<40%、V50<20%。本研究中PBMS-IMRT组增加盆骨限量:V20<75%、V40<37%、Dmean<34Gy。制定限定盆骨骨髓调强放疗(PBMS-IMRT)及常规调强放疗(IMRT)两种治疗计划,计划采用7野等角度共面照射,射线能量为6MV X线,PTV处方剂量为45.0Gy~50.4Gy(剂量学组处方剂量均为50.4Gy),1.8Gy/次,1次/日,5次/周,PTV要保证95%以上达到处方剂量。外照射3~4周后开始加内照射,应用192Ir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治疗,每周1次,6~7Gy/次,共4~5次,A点总量为24Gy~30Gy。同时两组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d1及替加氟800mg~1000mg/d*d1-d5,4周一疗程,共3疗程。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版软件包。在剂量学组比较两组计划靶体积覆盖率、均匀性指数及适形度指数,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rgram,DVH)等方面的差异;临床学组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性毒性反应及近期疗效的情况。结果:剂量学组结果:1、BMS-IMRT组与IMRT组两组计划的PTV覆盖率相似,且两组的均匀性无统计学差异(P=0.841>0.05),但是在适形度方面BMS-IMRT组明显优于IMRT组(P=0.000)。2、BMS-IMRT组的盆骨在V10、V20、V30、V40、V50(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所接受的照射剂量及体积均明显低于IMRT组,减少了盆骨骨髓的受照剂量和体积。3、在10Gy、20Gy水平接受照射时,BMS-IMRT组小肠接受的照射剂量及体积均明显低于IMRT组(P=0.001、P=0.000)。4、两组膀胱和直肠的受照体积及剂量无统计学差异。临床学组结果:1、PBMS-IMRT组2级及2级以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30%,IMRT组为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0 P=0.01<0.05);2、两组的下消化系统反应发生率:PBMS-IMRT组为28%,IMRT组为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2 P=0.838>0.05);3、两组的泌尿系统反应发生率PBMS-IMRT组为13%,IMRT组为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6 P=0.783)。两组均未发生4级的放射性反应;4、PBMS-IMRT组与IMRT组有效率分别为97%、95%,无统计学差异(χ2=0.570 P=0.903>0.05)。结论:PBMS-IMRT在剂量学角度明显降低盆骨的受照体积及剂量,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在临床学角度两组有效率相近,PBMS-IMRT明显减少急性血液学毒性发生,且并未明显增加其他正常组织的毒性反应,降低放射治疗的延迟率及中断率,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