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内外稃发育调控基因BLS1的图位克隆及功能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56280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具有与双子叶植物不同的花器官结构,典型的双子叶植物花器官从外到内依次为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水稻雄蕊和雌蕊与单子叶植物相似,而外层的内外稃和浆片是禾本科植物特有的。目前,关于水稻内外稃起源和发育的分子机理还知之甚少。本研究以从T-DNA插入突变体库和自发突变体库中获得的具有鹰嘴(beak like spikelet,bls1)表型的水稻内外稃发育突变体bls1-1与bls1-2为材料,通过图位克隆和基因功能分析,揭示了引起鹰嘴表型的遗传与分子机理,加深了我们对水稻内外稃发育分子机制的认识。主要结果如下:1. bls1突变体内外稃变小,特别是内外稃上部明显变窄、变尖,整朵小花形成类似鹰嘴的形状,而其它花器官,包括退化颖片、护颖及内部浆片、雄蕊和雌蕊的形态正常,没有发生花器官同源转化现象。石蜡切片观察发现,突变体内外稃从外到内四种类型细胞(硅化细胞、纤维状厚壁组织、薄壁细胞、未硅化细胞)都明显变小,统计未硅化细胞数目和细胞面积时发现,突变体内外稃细胞面积显著减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花器官原基的起始与花器官轮生模式的形成过程正常,只是在胚珠和花粉形成期(Sp8期)内外稃不膨大,横向生长受到抑制。2.通过Real-time PCR分析,发现内外稃发育相关的花器官特征基因,包括AP1-like基因、SEP-like基因、AGL6-like基因,在突变体中的表达不受影响。由此推测,BLS1基因可能位于这些花器官特征基因下游,与突变体bls1没有发生同源转化的表型结果一致。此外,其它内外稃发育相关基因,包括REP1、DP1、DL基因在突变体中正常也表达,BLS1可能是从新的途径调控内外稃的发育。3.遗传分析表明,鹰嘴表型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bls1-1×Dular杂交组合获得的定位群体,将bls1定位在第2染色体长臂约110kb的区间内,在该区间内,bls1-1突变体大约有87kb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再利用bls1-1等位突变体bls1-2与培矮64配置的群体进行精细定位,最终将bls1位点定位在大约65kb的区间内,bls1-2突变体在定位区间内也存在50kb染色体片段缺失。定位区间内包括7个基因,经过测序和RT-PCR表达分析发现,只有LOC_Os02g56610能够在水稻幼穗中表达,将该基因确定为候选基因BLS1。互补实验和干扰实验结果证明bls1突变体的鹰嘴表型是由BLS1基因缺失造成的。4. BLS1基因编码287个氨基酸,包含一个DUF640结构域。通过数据库搜索发现,DUF640结构域可能是陆生植物特有的。转基因植株GUS组织染色结果表明,GUS活性在幼穗中最强,特别是幼穗的内外稃,该结果与Real-time PCR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一致。瞬时表达和转基因结果都表明,BLS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上。
其他文献
在崔恺院士的主持下,苏州火车站交通枢纽的建筑设计和广场景观设计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建筑专业主要负责人参与了火车站站房和火车站广场景观廊的从设计到实施配合的
以药食兼用红花新株系‘3-10’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时间(35、40、45、50d)对红花苗菜产量、黄酮及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以确定红花苗菜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表明:50d采收时红花
二磷酸核苷磷酸酯酶(Diphosphonucleotide phosphatase,PPD)是紫色酸性磷酸酶(Purple acid phosphatase,PAP)的一个亚家族。本实验室前期通过抑制差减杂交技术(Suppressive s
华北平原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而该区域的主要种植制度—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的耗水量过大,因而有必要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区域适当缩减高耗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而以两年
分析网络言论机理内核,重在梳理和总结《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规范对网络言论的具体规定和适用规则。正视与恰当治理网络言论问题,以合理甄别和划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与和谐校园的建构,对于提升职业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于一个在缺乏关爱的原生家庭里长大的"问题学生",笔者与其用心沟通,用爱交流,通过内心探究、家校联动、充分尊重、积极肯定等引导措施,帮助"问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