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毛泽东群众观比较研究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一开始被世人感知时,就给人留下了一个这样的说法:工人虽然没有祖国,但是工人们本身还是民族的。这样的说法很肯定基础是在强调无产阶级的世界属性、国际属性和民族属性的三位一体。《共产党宣言》强调马克思主义一经走出象牙塔,扎根于我们生活的现实的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要解答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在群众的历史活动中得到展现。同样这枚硬币有它的另一面,一个民族的在中国就如中华民族的无产阶级如工人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土化,就要将这个原理和当地的实际相结合,用更新的质、量,更新的本土化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由于现实情况的不同,马克思的观点与后继者之间也就存在了不同。对两者进行比较,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有重要意义。  本文第一章通过对马克思的群众观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的逻辑梳理,归纳总结出马克思群众观的内涵。马克思群众观的内涵包括了其对群众的性质规定、概念规定和这些规定的形成过程,最后明确了马克思群众观的科学内涵。  本文第二章通过对毛泽东群众观的分析与研究,查阅大量的毛泽东著作,发现毛泽东群众观形成发展的四个时期三个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毛泽东深厚的国学根底,能够把传统观念转化为革命理论;二是他重视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特色。  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比较得出毛泽东群众观的中国特色,并从中分析出毛泽东群众观在中国大地上相对于马克思群众观的优长之处,毛泽东的群众观有力地克服了教条主义的态度,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用马克思和列宁主义这枚箭,去射中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这个目标,有的放矢。用实现了中国本土化之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在正确领导下的群众就会做到百战百胜,无坚不克。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原理与中国化成果之间多做细致分析,通过学习原著精神,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理论政策。
其他文献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让教学更有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全面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场金融风暴悄无声息地迅速蔓延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出席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式时表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