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持续静脉输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对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疼痛及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19至2011年8月29期间行择期的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人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1-65岁,体重40-72kg,18<BMI<30(kg/m2),患者ASA分级在Ⅰ-Ⅱ级,血压正常或1-2级高血压,心功能1-2级,肝肾功能正常,无内分泌疾病、无神经系统疾病、无酒精成瘾和滥用药物史,无利多卡因、麻醉药物过敏史,无心动过缓,术前各项检查基本正常,术中如有出现利多卡因中毒的临床症状立即停止输注利多卡因,终止该病例收集,并对症处理。随机分为利多卡因+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L组,n=20)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n=20)。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两组的诱导和维持麻醉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肌松药使用顺苯磺酸阿曲库铵,L组在切皮前10min静脉给予负荷量的利多卡因1.5mg/kg,随后以1.5mg/kg/h持续泵入,直到手术结束。记录病人病房时MBP和HR为(T0),入手术室时(T,)、切皮前5min(T2)、切皮时(T3)、探查腹腔时(T4)、手术结束时(T5)、清醒时(T6)、拔管时(T7)、拔管后20min(T8)每个时点的生命体征。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麻醉停止给药到清醒和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前后5min的镇静和躁动评分。记录拔管后5min、术后1、4、8、24、48h的疼痛语言评价量表评分(VRS)。记录总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记录PACU和术后病房所用镇痛药物用量。记录肛门排气时间和出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48h转氨酶和肌酐值。结果:(1)两组病人性别、年龄、体重、术前是否有合并症等无显著差异(p>0.05)。(2)L组术中有1例使用过乌拉地尔,R组有3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MBP变化:组内数据比较,重复测量不同时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有所下降,T2降到最低,与T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腹腔探查时与拔管时血压有所升高,T4、T7与T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数据比较,两组间各时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重复测量组间比较,两组间对MBP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4)HR变化:组内数据比较,重复测量不同时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T0相比,T1、T2、T7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组间各时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两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停药到清醒时间和停药到拔管时间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6)Ric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L组拔管前、后5min躁动评分明显低于R组(p<0.05),组内比较,L组无显著差异(p>0.05),R组拔管前评分明显高于拔管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L组的丙泊酚使用总量与麻醉时间的比值明显小于R组(p<0.05),即单位时间内所用的丙泊酚剂量少。所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总量及单位时间瑞芬太尼用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L组术后在病房所使用的镇痛药剂量明显少于R组(p<0.05)。在PACU所使用的镇痛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VRS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术后5min(p<0.05)。两组间各时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L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R组早(p<0.05)。总的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多卡因持续静脉输注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全麻下行直肠、结肠癌根治术,有利于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麻醉中丙泊酚的使用量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患者术后躁动,提高苏醒质量,利于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