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界上众多国家现代化的历史经验看来,以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为表现形态的现代化并非是简单的经济增长和技术发展问题,而是代表着人类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世界历史上最深刻的转型。现代性不是现代社会的某一方面的、可有可无的、枝节性的特征,而是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和本质性的规定性,它以内在机理、深层结构和图式、自觉地文化精神等方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社会的血脉。因此,现代化必然涉及人和社会各个主要方面的变化,它是一个总体性进程。从宏观的视野来看,可以把统一的现代化进程粗略地和相对地划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以市场经济、技术发展、体制完善等为主要内涵的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一是以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为主要内涵的人自身的现代化。人自身的现代化的最本质内涵是指人由凭借习惯、传统、风俗、宗法血缘关系、天然情感等自在文化因素而自在自发地活动的传统主体向具有主体意识、批判意识、技术理性的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个体转变,这也就是文化模式的转型。现代化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内源性的,例如西方国家的原发性现代化就是这种模式,二是与之相对应的外源性的现代化模式,像中国这样的明显迫于外部压力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属于典型的外源性现代化模式。在后者这种外源性现代化模式的国家中,文化模式的转型往往滞后于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变革,因此,它往往成为制约整个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从洋务运动开始,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很多争论都集中于文化层面,“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开始迄今为止的“文化热”都试图以激进的文化启蒙来促进传统文化模式的转型,从而实现中国民众的个体化和现代化。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激进的文化启蒙并没有真正触动中国传统的文化模式。究其根源,这些文化启蒙基本停留于表层启蒙上,没有触及到传统文化的深层本质和根基。产生于传统农业文明的传统文化模式的根基不是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人类精神生产劳动这种非日常生活,而是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礼尚往来、婚丧嫁娶等自在自发的日常生活,是自在的日常生活世界塑造了自在的传统文化模式,中国这个巨大的日常生活世界成为了传统文化的寓所和根基。因此,要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和文化转型,就必须从传统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建入手,以深层文化启蒙取代目前的表层文化启蒙,以实现非日常生活中的自觉的理性文化精神向日常生活世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