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蛋白是由载脂蛋白,脂质及其它少量亚组分构成的于血液中运载脂质的复合体。以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降低为主要特征的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独立风险因素。而LDL受体(LDLR)作为肝脏清除血液中LDL的主要受体在控制胆固醇机体代谢和平衡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寻找以LDL清除代谢为靶点的潜在降脂化合物并进行一系列调脂机制研究,同时探讨Ldlr缺失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斑块的进展情况。 一、ZB系列化合物降脂效果评价与机制研究 首先我们运用DiI-LDL摄取实验筛选出具有促进肝细胞清除LDL作用的ZB系列化合物。通过对代表化合物ZBM30的机制研究,我们发现ZBM30并非上调LDLR的转录活性而通过增加LDLR mRNA稳定性上调LDLR mRNA水平;同时ZBM30可以剂量依赖性下调PCSK9基因的转录活性,降低其mRNA水平,减少胞内及分泌至细胞外的PCSK9蛋白,进而起到稳定LDLR蛋白水平的作用。进一步由野生型及突变型启动子活性检测实验可知,ZBM30下调PCSK9的转录可能依赖于SRE位点,却与HNF位点无关。另外重组PCSK9蛋白活性检测验证了ZBM30没有直接影响PCSK9蛋白的活性。信号通路研究发现ZBM30发挥作用可能与ERK相关,与AMPK无关。金黄地鼠体内药效学实验验证了ZB系列化合物中的ZBM30与ZBH2可以明显改善动物的脂质代谢紊乱状况,而对于LDL摄取通路障碍的Apoe-/-小鼠没有效果。实验证实了ZB系列化合物通过LDLR/PCSK9双调节的方式发挥强大的调脂作用,且作用方式与已经报导的化合物不同,是一种机制新颖的潜在降脂化合物。 二、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调节脂质代谢研究 实验中我们意外发现蛋白酶体与脂代谢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前者的抑制剂MG132可以上调LDLR的蛋白水平。实验证实,MG132可以通过依赖于SRE位点的方式上调LDLR的转录活性以及轻微上调其mRNA稳定性从而上调LDLR的mRNA水平。RNA干扰实验确证了PCSK9是参与其中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因子,重组PCSK9活性检测证实了MG132不是PCSK9蛋白的抑制剂,MG132可以通过不依赖于SRE或HNF位点的方式下调PCSK9的基因转录,降低其mRNA与蛋白水平,同时不影响其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综上,我们证实MG132可以通过增加LDLR mRNA转录,下调PCSK9基因转录的方式上调LDLR的蛋白水平。本研究扩展了蛋白酶体通路与脂代谢之间的研究思路,对二者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见解。 三、Ldlr-/-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评价 Ldlr-/-小鼠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常用模型,然而其斑块随时间的发展进程研究资料却十分缺乏,导致研究人员在取材时间和位置上分歧较大,实验结果难以统一。本研究用高脂饮食诱导Ldlr-/-小鼠产生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应用斑块SudanⅣ染色法和切片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部位的斑块随时间的发展成熟状况。实验发现,给予正常饲料组小鼠血脂指标稳定,基本没有或很少有动脉斑块的发生;高脂喂养组小鼠血脂水平增加,斑块分布以主动脉根部为中心向远心端分布,且主动脉根部,无名动脉,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各有其特有的斑块进展期。切片分析发现,主动脉窦处小鼠斑块出现较早,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小鼠经3个月高脂喂养即可形成复杂斑块;而6个月高脂喂养的斑块更加不稳定,易破损;无名动脉斑块发展稍晚于主动脉窦处。本研究首次通过对Ldlr-/-小鼠斑块进展的系统性研究,展示了血管各部位斑块进展的线性发展与平台期发展曲线;同时提供了主动脉窦与无名动脉血管斑块的发生发展信息,有利于研究人员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合理地选择取材时间和位置,节约人力,动物,和实验资源,更加客观地评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以及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机制等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