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写实小说思潮作为一个文学事件已经随同历史的潮流而远去,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话语阐释的可能性。在各种话语的构建过程中,都投射着话语主体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演绎过程和心灵图景,从而也不可避免的使其呈现为一种语境性的阐释。那么,如何穿越以往种种话语阐释的基础上,在一种总体性视野的观照下,建立自己的一种言说方式,则是本论文的核心:第一章主要讨论各种话语构建中的“新写实”。本论文通过返回文学现场,对当时各种批评话语进行细致分析,并以文学史叙述中的“新写实”为参照,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给予“新写实”一种新的诠释:从起源上为“新写实”小说溯源和钩沉,寻找被以往历史叙事所遮蔽、遗漏的作品,并探讨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新写实”小说在起源、创作特色、作家群等方面做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文学史叙述的重新梳理和概括。第二章主要讨论“新写实”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之下,如何成为可能?“新写实”小说应和着时代世俗化潮流的波澜,在与各种与“新写实”写作风格相类似小说的微妙差异比较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在当时共时态的文学形态,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先锋小说)等的文化浸染下,新写实小说不断顺势改变着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观看角度和言说方式,在沉默中逐渐萌芽、成熟、壮大,最终借助于一种强势的,如媒介期刊等外在文化力量的支持,汹涌而出,从而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独特然而不可磨灭的“印痕”。第三章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抓住人的三大欲望核心:物欲、情欲、权力欲,探讨“新写实”小说如何在日常性的生活领域中展示人类这最本质的三大欲望,并思考它的呈现方式在整个文学史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和意义。第四章揭示“新写实”小说与1980年代文学继承和超越的关系,具体讨论“新写实”与1980年代的启蒙话语、现代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的关系,从中发现1980年代小说叙事类型为“新写实”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以及随着语境的变迁,在各种新旧文化的撞击下,“新写实”小说产生出了许多不同于以往叙述的新质的文化因子,从而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转型。启蒙话语和现代主义等也如同“新写实”本身一样是一个不断漂浮移动的“能指”,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那么如何反思“新写实”与它们的关系问题也就变得非常复杂。余论主要是简单讨论“新写实”小说作为90年代文学转型的几个症候式表述,从而表明“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文学转型中具有过渡性的意义,并进一步讨论了“新写实”小说以及“新生代”等具有个体化倾向小说如何处理公共性和个人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