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空间差异分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日益扩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探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区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要素禀赋赋、经济结构、劳动力资源等生产函数的一些内生性变量,其模型的假设条件是市场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不变,其结论是不同经济增长水平的区域会逐步趋于收敛,这明显不能较好地解释地区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而新经济地理学派认为以集聚为代表的外部性是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考虑传统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并对劳动生产率差异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首先梳理关于集聚外部性与劳动生产率的国内外已有文献,指出目前研究已获得的成果以及尚存在的不足。其次,对集聚外部性、劳动生产率的基础理论进行归纳,对集聚外部性理论的测度指标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也进行概括。再次,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2003-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集聚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2003-2012年期间,邻近省份对本省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影响系数为0.148,这说明邻近省份劳动生产率的溢出效应对该省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集聚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其中,货币外部性对我国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技术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也具有促进作用,但均不显著。(3)固定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财政支出的影响则显著为负。最后,根据实证分析所得结论,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缩小地区间差距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长久持续的引擎,是最活跃的地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有效的带动
本文脱胎于上海交通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进行的“中国管理层收购(MBO)研究”项目中笔者承担的两篇调研报告。选取浙江省建德市国有中小企业为样本,简要回顾国有中小企业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