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暖的气候背景下,以城市为客体的洪涝灾害频频发生,并且呈现出日益严峻的态势,城市已进入水文灾害风险时代。而传统以"排"为主的防御性思维,形成了灰色工程设施占据主体的城市洪涝抵御体系。该体系不仅隔绝了承载着城市生态物质代谢流和能量循环过程的自然系统,同时也增加了城市自身应对危险的脆弱性和风险水平。因此构建生态的城市防御基础设施成为研究热点,而与洪涝水体相关的洪涝适应性景观也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引入生态弹性城市的理念,通过洪涝适应性景观建设帮助城市更好的应对洪涝灾害,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首先对生态弹性城市、适应性等内容进行概念解读,并对生态弹性城市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对该理论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出提升城市生态弹性的理论原则以及对城市规划领域的启示,并将该理论与时下大热的海绵城市理论进行区分。然后对洪涝和洪涝灾害进行分析,剖析了洪涝过程的演进过程、影响因子以及灾害形式,并对洪涝适应性景观做出形式和尺度上的界定。接着文章探讨了生态弹性城市和洪涝适应性景观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价值,并提出弹性洪涝适应性景观建设的框架体系。随后,论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弹性城市视角下的洪涝适应性景观策略:首先在洪涝适应性景观斑块建设内容上,从斑块多样性建设、斑块弹性建设等角度展开论述;在洪涝适应性景观廊道建设方面,重点对廊道的功能联系、结构连通以及雨洪联系内容给出建议和策略;在洪涝适应性景观基质方面上,从城市基质的视角探讨了城市与洪涝干扰和灾害保持良性关系的三种模式,从而完成弹性的洪涝景观体系建设,以便城市更好的抵御和适应洪涝干扰和灾害。同时,文章给出了城市如何从洪涝过程中"学习和转变"的策略,包括可泛洪土地动态调整、洪涝景观结构适应适应性规划、生态弹性指标体系构建等内容。最后,文章以武汉市湖泊景观为研究对象,对武汉市洪涝的空间成因和时间演进、排水工程建设、现状湖泊景观建设等情况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并从湖泊景观斑块、廊道和基质角度,分别提出了生态弹性城市视角下的武汉市湖泊洪涝适应性景观建设策略和建议。文章以生态弹性城市理论为依据和原则,从城市整体生态基础设施的视角出发,指导城市景观应对洪涝干扰和灾害并提出适应性策略和建议,试图构建出以景观设施为主体的弹性的、生态的城市洪涝多层保护系统,并指导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