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性是人本质的延伸,是世界的固有属性。一方面,自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分化以来,公共性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维度。人们的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活动深深地镌刻着公共性的烙印。另一个方面,自公共性问题产生以来,公共性所蕴含的人是实践主体的表征及其广泛的现实意义,使得公共性成为中西方学者共同讨论的重要话题。本文对前人的公共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其一,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和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从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对马克思提出的公共性概念进行分缕,揭示了他从经济领域入手并逐步上升到政治领域,最后直击人类本质回归的公共性问题之解决路径。其二,从葛兰西、阿伦特以及哈贝马斯三位学者关于公共性概念入手,对公共性的范畴做出了系统性的阐释。经过深入挖掘,认为公共性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维为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它主要表现了一种“为我”到“为他”的价值理念的转化,并以此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在经济层面,公共性表现为一种从公用到共有的变化;在社会文化层面,公共性所表现的是一种从共在到共和的发展;在政治层面,公共性表现为从共通到共识的进步。然而,自现代社会建立以来,尤其是随着私人性的逐渐扩张,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冷漠、腐败现象的滋生、生态问题的凸显等一系列由于公共性缺失而导致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如何确立一种具有合理性的公共性社会价值、如何把公共性从自发状态变成自觉观念,已经成为当代人追求公共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自我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对比,全面地对公共性的社会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在证明其价值合理性的同时,试图探讨实现公共性社会价值的方法,将潜在的公共性意识内化为每个人的公共精神。认为重塑公共主体的公共精神、加强政府公权的约束与管制、增强对第三方监督体制的制约和规范是应对公共性社会价值缺失的重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