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背部撕脱皮瓣模型,研究重组水蛭素对撕脱皮瓣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并探讨重组水蛭素在临床治疗撕脱皮瓣的应用前景。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108只,雌雄不拘,体重(250±50g),随机分为3组:2个治疗组(A组:重组水蛭素治疗组,B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C组:注射用生理盐水组),每组36只,按40mg/kg体重、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以背部中线为准,蒂位于头侧,设计4cm×6cm大小的长方形随意皮瓣,蒂部行保护性固定后,远端用缝线固定于细铁棒后与精密称量的重物相连,施予均为8kg的牵拉力,时间均为10秒形成撕脱皮瓣模型,远端游离缘稍加修剪后原位缝合。分别于术后即刻、12小时、24小时、48小时于皮瓣蒂部、距蒂部2cm和4cm三等分点皮下均匀注射重组水蛭素(2mg/lml/皮瓣)、低分子肝素(2mg/lml/皮瓣),空白对照组同法给予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m1/皮瓣)。术后观察皮瓣表面毛发生长情况,淤血、肿胀情况,皮瓣存活面积;分别检测术后12h、1d、3d皮瓣远端组织内P-选择素含量,3d、5d、7d皮瓣远端组织内VEGF含量;高倍镜下观察术后12h、1d、3d、5d、7d皮瓣远端组织病理切片内毛细血管内炎性细胞聚集情况及微血栓形成情况。结果:1.大体观察:术后12、24小时3组皮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绀、肿胀,空白对照组较两治疗组发绀、肿胀严重;空白对照组淤滞带界限较清晰,治疗组淤滞带界限不清。术后第5、7天,治疗组皮瓣远端发绀、肿胀逐步消退,存活良好。空白对照组皮瓣远端和周缘仍较肿胀,且呈暗黑色,质地变硬,表面毛发有脱失,未见毛细血管反应,趋向于坏死。术后第14天重组水蛭素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存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6.07±1.30)%和(81.46±1.06)%,均比空白对照组(77.03±1.25)%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组水蛭素组比低分子肝素组皮瓣成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织学观察:术后12h:空白对照组镜下见组织内大片出血区,充血、水肿明显,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素组镜下见组织内片状出血、充血,水肿较明显,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重组水蛭素组镜下见组织内点状出血,可见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1d:空白对照组镜下见组织内大片出血区,充血、水肿明显,中性粒细胞呈团块状聚集,并可见早期坏死;肝素组镜下见组织内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均较明显;重组水蛭素组镜下见组织内充血、水肿,可见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散在存在。3d:空白对照组镜下见组织内大片出血,淤血明显,大量形成炎性肉芽组织,其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散在存在;肝素组镜下见组织内淤血、水肿,有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可见中性粒细胞散在分布;重组水蛭素组镜下见组织内散在淤血,出血少见,炎性肉芽组织形成,散在的少量中性粒细胞。5d:空白对照组镜下可见少量片状出血、淤血,可见微血栓形成,炎性肉芽组织水肿;肝素组镜下见少量淤血、水肿,炎性肉芽组织较成熟;重组水蛭素组镜下见少量淤血,炎性肉芽组织成熟。7d:空白对照组镜下见组织内微血栓形成,毛细血管闭塞,新生毛细血管少;肝素组镜下见组织内少量微血栓形成,有新生毛细血管;重组水蛭素组镜下见组织内新生血管增生活跃,肉芽组织成熟。3.P-选择素含量检测(pg/m1):术后第12小时、1天、3大,重组水蛭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P-选择素含量分别为(129.740±12.302)与(151.584±12.409)(111.030±6.824)与(134.434±8.707)、(101.674±4.429)与(118.308±7.535),其对应空白组为(196.034±18.442)(162.087±14.485)、(132.473±8.142),第12小时、1天、3天重组水蛭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VEGF含量检测:术后第3、5、7天,重组水蛭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VEGF含量分别为(212.507±15.096)与(158.733±15.311)、(214.010±13.811)与(167.134±11.455)、(218.093±13.464)与(177.484±8.183),其对应空白组为(120.454±7.575)、(130.133±19.159)、(133.800±4.882),第3、5、7天重组水蛭素组与低分子肝素组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重组水蛭素能有效抑制P-选择素的生成,减少炎性细胞的聚集,阻断微血栓的形成,改善撕脱皮瓣局部缺血、缺氧状态;减弱内皮细胞的损伤,促进VEGF的表达,刺激新生毛细血管增生,提高撕脱皮瓣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