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疫病(Soybean blight),也叫做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 of soybean),是由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引起的危害大豆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学位论文对宿州地区大豆疫霉进行分离的基础上,对其形态学以及致病型进行了鉴定,并且对其核糖体的ITS序列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宿州地区的大田采集土样50份,采用叶蝶诱捕法对土样进行诱捕分离,分离到2株菌株,分离菌株频率为4%。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2个菌株,菌丝无隔,近直角分支,可形成菌丝膨大体,直径为3.1~9.6μm,平均值为5.05μm;孢子囊呈倒梨形,无乳突,具有内层出现象,孢子囊长21.2μm~85.3μm,平均值为44.99μm,宽16.3~32.6μm,平均值为27.94μm,长宽比约为1.61,分离获得的两个菌株均为同宗配合。藏卵器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为27.3~48.7μm,平均值为36.49μm,卵孢子呈圆形,淡黄色,直径为20.3~41.2μm,平均值为29.42μm,雄器多数为侧身,少量围生,大小为13.22(5.60~18.10)μm×11.14(5.90~15.30)μm。参照主要疫霉分类检索表,将上述分离鉴定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两个菌株均对合丰35大豆品种具有致病性,接菌后大豆植株的发病症状与自然状态下田间的大豆发病症状相同,根据科赫氏法则进一步证明为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分离的菌株利用下胚轴接种法接种于15个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大豆品种上,结果分离到的2个菌株分属2个不同的致病型,其中SZ1的致病型为3c,4,5,6,7;SZ5的致病型为1b,1d,a,3b,4,5,7,8。使用大豆疫霉ITS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2个菌株,分离获得的菌株均能够扩增出1条300 bp的条带。利用Clustalx软件和Mega软件中的UPGMA法对供试菌株和GenBank中登录的菌株的ITS碱基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2个菌株的ITS序列均等长,且核苷酸的碱基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大豆疫霉菌株完全相同,证实供试菌株为大豆疫霉(P.soj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