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Burkholderia glumae 侵染引起的水稻穗枯病(Bacterial panicle blight of rice,BPBR),为我国新出现的水稻病害,严重危害我国的水稻生产。本研究探讨水稻品种抗穗枯病的鉴定方法,测定了染病稻株不同生长时期体内的病原菌含量,观察了B.glumae在水稻根、叶鞘、叶片和稻穗上的侵染过程,检测了水稻苗期和孕穗期受B.glumae侵染后体内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生理生化的变化情况,并在室内测定一些杀菌剂对及B.glumae的抑制作用,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用于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的最佳人工接种方法为穗苞注射法,最适接种菌悬液浓度为7×108 CFU/mL。用该接种方法测定1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穗枯病的抗性结果发现,鄂宜105、武育粳3号和蜀恢527为中抗品种,甬优12号、绵恢725和辐恢838为高感品种。2.对种子接种后稻株各生长期的组织带菌量进行检测后发现,病原菌随着稻株生长转移到叶、茎和稻穗中。病原菌的增殖以在二叶期和孕穗期的速度最大。3.用gfp标记菌株分别接种水稻的根、叶鞘和叶片后,fgp标记的B.glumae通过水稻侧根或根部伤口入侵,然后进入维管束,维管束中的病原菌向外扩展,接种4-5 d后到达表皮细胞。病原菌在叶鞘和叶片上的侵染方式相似,表皮毛和叶毛是该病原菌的初侵染点,病原菌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然后进入附近的维管束中潜伏。4.用gfp标记的B.glumae接种稻穗后,病原菌最初在护颖和内外稃的稃毛基部定殖。病原菌在稃毛基部扩繁,破坏颖壳组织后进入颖壳,然后入侵雌蕊和雄蕊。病原菌也可以通过内外稃连接的缝隙进入颖壳,侵染雌蕊和雄蕊,在花药中通过维管束组织扩散进入药室,引起花粉粒的畸形。冷冻扫描电镜观察结果与荧光显微观察结果相似,病原菌在桴毛基部定殖,接种2-3 d后侵入颖壳细胞。5.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病原菌的侵染导致颖壳细胞中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模糊、线粒体嵴短缺;对子房细胞的破坏表现在细胞核的核膜破损,核仁自溶;病原菌的侵染还引起花粉粒的空瘪畸形。6.通过半定量和定量PCR检测发现,水稻接种后,与植物抗病性有关的PBZ1、Rcht和PR10b基因在中抗品种和高感品种中被迅速诱导表达,但中抗品种中的这些防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量高于高感品种,且孕穗期的表达量高于苗期。测定与系统获得抗性信号传导途径相关酶类基因的表达量的结果发现,水杨酸(SA)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基因PAL表达量在中抗品种和高感品种中都非常高,且中抗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高感品种,而茉莉酸(JA)途径的关键酶-脂氧合酶和丙二烯氧合酶的基因LOX和AOS表达量在测定的品种中都非常低,说明水稻与B.glumae互作过程中主要通过SA途径诱导防御反应。7.苗期接种后,高感品种(辐恢838)O2·-和·OH的活力、H2O2的含量高于中抗品种(鄂宜105),但4种抗氧化性酶的活性低于中抗品种;孕穗期接种后,高感品种O2·-和·OH的活力、H2O2的含量和抗氧化性酶的活性都明显低于中抗品种。与水稻苗期相比,2个测试品种孕穗期的O2’-和·OH活力和H2O2含量升高时间更早且幅度更大,抗氧化性酶活性也相应的上升速度更快。8.测试的杀菌剂对水稻穗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效果最好的单剂为噻霉酮和中生菌素,EC50分别为2.11和15.92μg/mL。复配药剂中,中生菌素与噻霉酮(7:3)的复配组合是最佳配比,其EC50为1.68μ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