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动词指表达人的知觉、感觉、感情、思考等内在心理活动的动词。众所周知,由于其内在语义特征,日语心理动词具有很多与表达外在动作和状态的动词相异的语法特征。以往的研究大多注意到了这种差异,并围绕这一点进行了考察,其中尤以对人称制约和格助词使用等的研究为多。例如,心理动词使用在第三人称做主语的口语会话句中时,动词受到无法使用スル·シタ形的人称制约;在使用心理动词的句子中,二格具有提示原因或对象意义的功能,ヲ格主要功能为提示对象意义等等。但是,这些研究既没有明确地解决各自所述问题,也没能很好地概括心理动词的本质特征。由于尚未弄清楚心理动词在动词整体中的定位、具有怎样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受什么语义特征的影响,以及心理动词内部有怎样的功能分化,外部如何与其他动词相互区分和联系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说至今为止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个别的,还没能全面地把握心理动词,形成一个体系。因此,本文立足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三大课题。(1)弄清现有研究中均有涉猎却并未得到解决的以人称制约和格助词的使用为代表的心理动词的语法功能,并进一步分析该语法功能受到心理动词何种语义特征的影响,从[词汇-语法]的综合角度讨论心理动词的特征。(2)明确心理动词词群后,通过实例分析阐明该词群内部各心理动词间的功能差异,并依据该差异尝试心理动词的下位分类,以此构建心理动词内部的功能连续体系。(3)考察心理动词与静态动词和外在运动动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此明确心理动词的外部语法环境。尝试以心理动词为中心,用动态视点把握动词整体的连续性。本研究利用“少纳言(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线上数据库)”搜集例句并进行整理分析。论文包括序章、终章在内,共由七章构成。其中第一章对心理动词进行了初步分类,为全文的论述构建了一个平台。第二章至第五章则是对本文论点的具体论述。下面结合各部分的考察,将本研究的结论总结如下:论文第一章在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工藤(1995)提出的心理动词的定位为基准,根据心理动词的时-体态(テンス·アスペクト)特殊性将其分为典型心理动词和非典型心理动词(Ⅰ、Ⅱ),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由此,确立了文章由对典型心理动词的考察(主要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对非典型心理动词的考察(第五章)构成的展开方式。通过将心理动词区分为[典型-非典型],既可以兼顾全面的心理动词研究,又充分注意到各心理动词间所体现的语法功能差异,建立起一个既顾全完整性又注重差异性的考察基础。第二章则打破了以往对于心理动词人称制约的常规讨论框架,以{心理动词句的意义功能:[人称+动词的时-体态]}的形式综合展开讨论。具体说来,文章根据对心理活动的把握方式,综合考察了句子是第几人称主语、与表达怎样语义特征的动词以怎样的时-体态形式共现等等一系列问题。文章还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重新分析了日语心理动词受到人称制约的动因机制,并将制约现象划分为了两大类。本文的第三章主要进行了心理动词的格助词特征的研究。文章通过对典型心理动词的表层格和深层格的讨论,将心理动词的格使用特征总结为以下几类:「二:原因」[二:原因+对象][二:对象+指向][ヲ:对象+原因][ヲ:对象][ヲ:对象+指向][ヲ对象+二指向]。由此提出了日语典型心理动词的格特征具有[连续性]和[复合性],以动态视点对心理动词的格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文章第四章则提出了充分体现日语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概念----主体性。通过考察主体性对{心理动词句的意义功能:[人称+动词的时-体态]}以及格助词特征的影响,将上述日语心理动词的两大语法特征用[主体性]这一统一视角整合起来。整合的结论可以总结如下:c类心理动词使用提示[对象+原因]的二格和ヲ格,由该类心理动词完成的句子只具有{传达}的功能。a类和b类心理动词的主体性弱于c类心理动词,通常使用提示[原因]的二格,心理动词句的使用除了{传达}以外,还有{被动性情感表达:[(一人称+)スル·夕夕形]}、{即时性感叹:[(一人称Φ)夕夕形]}等。另一方面,d类和e类心理动词主体性强于c类心理动词,通常使用表达[对象]、[对象+指向]的二格、ヲ格、[ヲ对象+二指向]结构,句子功能除了{传达}以外,还有{施动性意志表达:[一人称+スル形]}、{态度性意思阐明:[一人称+スル形]}等。至此,文章解决了课题一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对主体性影响下的语法功能进行讨论,从[词汇-语法]的综合角度讨论了典型心理动词的特征。文章第五章以非典型心理动词为直接讨论对象。通过讨论笔者发现,非典型心理动词与典型心理动词的主体同为心理活动的体验者,但非典型心理动词受到「主体性+α(α=实际存在的要素的证据/具体的行为性)J的[主体性变容]影响,与典型心理动词存在着相互区别和关联的关系。由此,结合课题一的结论,实现了对课题二的解决:即明确了包括典型和非典型心理动词在内的心理动词内部的连续的功能变化。此外,静态动词和外在运动动词分别与非典型心理动词Ⅰ和非典型心理动词Ⅱ体现出相似性。与此同时,静态动词和外在运动动词分别以持有者和动作者为主体,因此产生[主体性消失]的现象而又与心理动词区别开来。依据于此,可以得出静态动词、外在运动动词与心理动词的关联,结合前面课题的结论,完成了课题三:以连续的视角构建出了以心理动词为中间项的动词连续体。综上,本文通过讨论得出了心理动词的内部功能变化连续体和外部与静态动词、外在运动动词的连续体。具体可简单归纳如下:心理动词内部的功能连续体[非典型Ⅰ←典型a←典型b←典型c→典型d→典型e→非典型Ⅱ]心理动词与静态动词、外在运动动词的外部功能连续体[静态动词←非典型Ⅰ←典型a←典型b←典型→典型d→典型e→非典型Ⅱ→外在运动动词]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充分地分析,明确了问题要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的研究框架和视点,并按照其框架和视点设定了研究程序、得出了合理的结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笔者认为本文有不少创新之处,归纳如下:(1)在充分注意到心理动词词群间差异的基础上,首次对心理动词进行以动词时-体态特殊性为依据的[典型-非典型]的区分。在此区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心理动词和非典型心理动词分别进行讨论,明确了心理动词群内部的功能变化。(2)将心理动词的人称制约总结为心理动词的内在语义特征受到的制约与时-体态语法功能的综合作用。首次从心理动词句这一更加上位、全面的角度考察了包含心理动词人称和动词时-体态在内的心理动词句的使用方法。(3)将表层格和深层格结合起来讨论心理动词的格功能特征,首次提出了心理动词的格功能具有连续性和复合性。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心理动词在句子中使用时的格使用情况和意义功能。(4)提出[主体性]这一代表心理动词语义特征的概念,通过考察主体性对心理动词语法特征(主要体现为上述2)、3))的影响,从[词汇-语法]的综合角度对心理动词整体进行了充分讨论。(5)论文明确了心理动词的内部功能变化和与静态动词、外在运动动词相关联的外部连续性,首次以动态分析观点对心理动词进行了包括内部功能变化和外部连续性在内的整体研究。同时实现了以心理动词为中心项对动词整体进行连续的、动态的把握。本文的研究除了上述的结论和创新点外,在研究方法上对日语研究也有贡献之处。例如,本文规避了以往日语心理动词的研究将词汇研究和语法研究割裂开来的弊端,以[词汇-语法]综合研究的形式,将心理动词研究统一为主体性语义特征影响下的语法功能研究,为日语研究中广为提倡的[词汇-语法研究]添砖加瓦。另外,本文通过讨论明确了以持有者和动作者为主体的静态动词和外在运动动词与以体验者为主体的心理动词之间的差异性,这也成为以往关于“句子主语对谓语动词有重要制约作用”的相关论点的又一有力证明。同时,上述研究成果均或多或少在日语教育方面有所体现,相信若能活用本文结论,对日语教育也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