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联系,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空间协调的总格局正在形成。各地区从具体区情出发,把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并力争将重点区域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域。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创造了“八连冠”(2002-2009)的“内蒙奇迹”;但实践中也显现出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矛盾等问题。 论文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区域发展中能动性要素和约束性因素不可分割的特性,论证了内蒙古空间协调的特殊重要意义。论文在总结内蒙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创造“内蒙奇迹”中认识到;创造奇迹固然要有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能动性、再生性要素的推动,也要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历史基础等约束性、自生性因素的支撑。内蒙古经济区域,不仅是行政经济区域,也是自然经济区域,即自然自理背景下的行政经济区域。在东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与“三北”八省相邻的广袤国土上,一方面是蒙中的经济资源、蒙东的生态本底,加上国家大力扶持和科学的发展政策,使内蒙实现“八连冠”。另一方面是从东到西显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弱、工业集中区与农区、牧区发展差距拉大、全国人均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与31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并存的空间非均衡格局。这表明,经济结构,特别是空间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内蒙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 论文将综合经济区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结合起来,分析了内蒙古区划中蒙东、蒙西“两分法”方案的不足,进而按照自然地理特征、经济联系网络和区域分工合作关系等现状与趋势,提出了蒙中、蒙东、蒙西的“三分法”方案。其中,沿阴山山脉与黄河河套的蒙中重点经济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该区域自然资源丰裕,以呼包鄂“金三角”为核心,是整个内蒙快速增长的引擎;沿大兴安岭山系的蒙东生态经济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人力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大;乌兰布和、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所在的阿拉善盟为蒙西生态修复区,该区域地广人稀,生态脆弱,应以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为根本。蒙中蒙东蒙西三大区域的划分,为内蒙古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促进城镇化进程和开展区域合作提供了空间载体。 论文通过区域发展历程与经济结构分析,阐释了内蒙古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方略。蒙中必须突破单一依靠物质资源的路径,既要继续发挥羊绒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的优势,形成“扬眉吐气”(羊煤土汽)之势,又要整体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端服务中心;蒙东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开发战略,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和草原特色旅游,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金属矿采选冶炼基地;蒙西则应以生态保护为主打造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中国西北大漠风光旅游胜地,建设盐碱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 论文根据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理论,探讨了内蒙古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路径。认为,内蒙古在区域空间上应实施全域的多极核发展和区域增长点发展战略。内蒙古东西狭长连绵数千公里,空间结构表现出地理上的“离散”状态,难于形成全域的等级分明、紧凑互联、层层带动的城镇体系。可以设想,在大尺度空间范围内构建多极、多层的城镇体系,在小区域内形成单极核的城镇协调发展体系。在蒙中,依托阴山山脉、黄河河套和综合交通网络,发展以呼包鄂为重点的城市群。在蒙东,沿大兴安岭东麓、西麓进行带状城镇布局。在蒙西绿洲和有条件地区进行点状城镇布局,把城镇化发展与农牧区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论文把民族自治区域的空间连续性与国内区域分工合作的大趋势统一起来,提出应促进区内与区际生产要素流动整合,参与中蒙俄合作交流,推进内陆开放和区内外经济大循环。根据地理区位和经济联系,内蒙古应当突破行政区边界,实行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在蒙中、蒙东、蒙西之间,推广鄂尔多斯与兴安盟对口支援、牵手合作经验;省区之间应该实施融入式的跨区合作,进入东北、华北、西北大市场,与发达经济中心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积极实施与蒙古、俄罗斯的国际合作,构架国际经济合作通道,加快建成北方重要的国际贸易、物流、进出口加工和跨境旅游基地。